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到了孩子初中叛逆的时期,与孩子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教会我们与孩子相处的基本技巧。
01不要对孩子批评,指责或抱怨。
一个人做错事情时100次中有99次不会自责,无论他的错误是何等的严重。批评毫无作用,它只会使人采取防御姿态,为自己的错误竭力辩护。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常常会伤害到一个人的宝贵自尊,并激起他的反抗。
林肯为人处事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不要怨恨别人,要宽恕所有人”。有谁会想到,林肯曾经喜欢批评人呢。的确是这样,当他还住在印第安纳州湾谷的时候,年纪尚轻,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还爱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当事人很容易发现的乡间路上。林肯在伊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的时候,仍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攻击敌视他的人。但有一次,他做得有些过火了。
1842年秋天,他又写了一篇文章,讽刺当时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林肯在《春田时报》刊出了一封匿名信,对他讥讽一番,令镇上的人全都捧腹大笑。席尔斯是个敏感而骄傲的人,看这封信后他怒不可遏,查出写信人是林肯后,他马上跳上马背,去找林肯决斗。林肯素来反对决斗,但为了维护荣誉,迫于情势的他,只好接受了挑战。他有选择武器的权利,由于手臂长,他选择了骑兵的长剑,并且向一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剑术。决斗的那一天,他们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面,准备一决生死,幸好在最后时刻他们的同伴阻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桩事,这也让他在做人处世方面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从此,他再也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也不再取笑任何人,事实上,从那时起,他就没有为任何事再批评过任何一个人。
有一天,我儿子去买馒头,他说他想买饮料,当时我就和他说了一大堆饮料不好的话,我也没给他买饮料的钱,结果呢,我倒是见我儿子只买了馒头回来。过了一天了,我儿子和我说,其实他那天买了饮料,儿子边比划着如何一步一步把饮料藏起来的。儿子和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没有批评他,只是说了他好调皮啊。
当我儿子看见我的反应不是他想的生气的样子,儿子和我说“妈妈,其实我一直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我小时候会听你的,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只是有我自己的想法”。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02相信孩子是最棒的,给予孩子真诚而诚恳的赞美。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当 孩子做对了事情,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 因为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03激发孩子强烈的渴望。
首先要把握孩子心中最迫切的欲求。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会处处碰壁。在我楼下,有个邻居非常担心他的儿子。这孩子很瘦,还拒绝好好吃饭。为此,他的父母常采取的是一般人的方式:唠叨和责备。“妈妈要你吃这个、吃那个!”“爸爸希望你长得又高又大。
可是孩子会理会父母的这些要求吗?就像你不会理会沙滩上的沙子一样,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指望一个3岁孩童对他30岁的父亲的规劝有什么反应。但这正是这位父亲本来所期望的,真是荒谬!这位父亲最后领悟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问自己:“这孩子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将我所要的和他所要的结合起来?”
一旦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他儿子有辆三轮脚踏车,小家伙总喜欢在家门口的人行道上骑来骑去。在他家附近住着一个“小恶霸”,那是一个比他稍大一些的孩子,常常把他拉下车,抢走他的脚踏车。
当然,通常这小男孩会哭着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便会立刻出来,将“小霸王”拉下车,再将自己的儿子抱上去——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要发生。于是,当他父亲告诉他,只要他不挑食,乖乖地吃饭的话,终有一天他能把“霸王”打得落花流水——当父亲向他作了这种保证之后,他就不再有偏食的毛病了。他开始自觉吃菠菜、白菜、咸鱼以及任何其他食物,想让自己快些长大,狠狠地揍一顿那个经常羞辱他的“小霸王”。
儿子周六周日早上有叫起床拖延症,原先我会喊很多遍,叫半天除了等等,就是马上,结果会拖延半小时,后来,我发现我儿子最喜欢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会动画片 ,等再叫起床的时候我只叫两遍,会对他说 ,还可以睡5分钟,如果到点起不来,不好意思,中午的动画片取消。
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基本技巧,离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