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不做这件事的话,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在做了。
我喜欢写作,它让我拥有自己的世界。可有时,我却不负责任。
每次看到一个人或事时,我都会下意识的注意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值得记录,我就会即刻在脑子里脑补出个大概,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落笔了。但往往到了最后一步,前功尽弃。
因为我总是在找所谓“合适的时间。”结果最后的最后也没有落笔,就这样被遗忘了。
我有手写的习惯。我喜欢也习惯用笔去写一些东西,有个本子有只笔就足矣。虽然我的字确实拿不出手。不过在这个飞速前进时代中哪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让你掏出本子拿出笔,有时候只能靠电子产品加以辅助。
手写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渊源。我的数学特别特别差。小学时,我作业本上为数不多的红叉叉就都拜数学所赐,那时我就讨厌数学,因为红叉叉我少了很多玩的时间。那时候不以为意,于是选择破罐子破摔,但现在我是非常后悔的,至于为什么后悔我慢慢讲吧。上了初中以后我开始听数学课,但我发现知识变得越来越难了,内心的抵触情绪就又开始出现了。我在想,如果当初咬咬牙学学的话,现在就不会是这样了吧。后来我就不听数学课了,一到数学课就玩,但我没玩手机,就是发愣。后来觉得这样太不值了,一节课光发呆真是没意思,我就开始看小说,当时看的都是言情小说,校园的都市的,对于那时候刚懵懂的我是有多大的吸引力,就越来看越来劲,后来慢慢的看的多了加上年龄也在长大,我就觉得他们太玛丽苏了,决定弃文,自己来写。当我决定自己写的时候,我是激动的,放学后就扎进文具店买本子和笔。第二天的数学课就写了起来。后来就有了一个后遗症,但凡数学课一定掏出本子写小说。那时候我同桌是我第一个读者,我和他正好相反,我讨厌数学课所以写小说,他讨厌语文课所以睡觉,后来我开始写小说他就不睡了,而是看我的小说。他每天都等我写小说,每天都问我写了没,写多少了。直到现在想起这段还是会笑,想起他还是内心充满了感谢。我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还特别懒,如果不是他,我可能现在也不会喜欢上写作,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却是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了,真的感谢。后来也养成了手写的习惯。
毕业时,他的一句话我哭了,他说“真可惜,毕业了还没看完你的小说”现在想来也还是会哭。到校门口的时候,别人最后一句话都说以后常联系什么的,他对我说“坚持写,我等着看”我说“一定”。
后来我们之间再也没有联系过,但我一直记得那句话。后来我断断续续的接着写,但没有当初的味道了,或许因为长大,或许物是人非。第二年同学聚会时,他问我“写完了没?”我说“还在写”他又说“坚持写,我等着看”还是这句话感觉却变了,曾经是连载,写多少看多少,现在是完结,我害怕等不到结局。我说“好。”看,时间久了,连回答都失去了力量。
上了高中,我更是不去听数学课,本着“初中都没听,高中听了也不会”的思想,我写了两年的东西。这期间没写过小说,因为我告诉自己不写完那一部绝对不写新的,结果我现在连那一部都没写。不是不写,只是感觉变了,写的东西味道也会变。我想留住它最初的样子。这期间,我什么都写,长的短的,好的坏的,乱七八糟的,唯有小说闭口不谈。
现在回到最初,为什么我会后悔,当年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使我的数学成为我成绩的滑铁卢。中考因为数学,与所报学校失之交臂,去了别的学校有了不愿意回想的一切。后来会考,我的数学挂了,如果不补考我连大学都未比上的了,但如果补考,我需要从初中的课开始补起,这不是一个小工程。我陷入两难。
现在,我依旧手写。只是,不再买华丽的本子和笔了,还是回归最初:学校发的本子。因为我字小比较省本子,现在剩的本子挺多的,我随手拿起一本就写,有踏实感。
其实这篇文章的初衷不是写我的手写习惯什么的,因为看文章刚开头就看得出来,但回忆的开关打开就关不上,于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方向,本来打算改的,但还是放弃了,就如开头所说,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做,大概以后也不会做了。其实想用这句话当题目的,但还是没用,简单最好。
谢谢你,老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