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黄河

        说到黄河,每个中国人心中总会涌起特殊的情愫,总会在前面加上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母亲”,母亲河三个字足以构成一首绵长的诗,一首和我们的生命基因、文化基因镌刻在一起的诗。

        自古以来,描写黄河的诗歌不计其数,可以说黄河有多长,写黄河的诗词就有多长,黄河的每一粒沙都有诗的闪光,黄河的每一滴水都有诗的味道! 黄河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河流的名字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黄河水三千,我们先取一瓢饮,从黄河诗歌的洪流中选取几首分享。

        一、《诗经》中的黄河

      现在我们逆流而上,从诗歌的源头开始做一个简单的探寻。诗经是我们民族的诗歌之源,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黄河是我们的文化之源、生命之源,诗经中的黄河诗词可以说是源头对源头的记录,是源头和源头的并行。

      诗经中并没有直接出现黄河二字,但河这个词却被多次提到,据统计,包含河的诗句总共有26处,研究者认为,这些作品中的河所指的都是黄河,而且描写的景物都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在诗经的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现在的长江流域及其相似,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湿地草原广布,那时候的黄河水清澈浩荡,岸边森林茂密,植被状况良好,于是我们看到的《诗经》中的黄河是这样的: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伐檀》。人们在河边伐檀,黄河的水清澈平静,泛着微微的涟漪。

    在《诗经硕人》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意思是说,河水浩浩荡荡,哗哗地流向北方。

      《诗经小雅巧言》中:“彼何斯人,居河之湄。”这个湄的意思是河岸,指的是水草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那是什么人居住在长满了青草的河畔。在百姓眼中黄河是博大的、明媚的、善变的、有情致的、有灵性的。

      在刚才的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是人们生存劳作的地方,也是活动的背景。大家特别熟悉的《诗经周南关雎》中是这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写作的主体并不是黄河,但如果少了河这个背景,诗歌就会少了很多诗意,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把背景去掉,试一试就变成了这个样子,“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两种感觉完全不一样,当有河作背景的时候,情景是这样的:河水清澈,在水草丰茂的小舟上,鸟儿们在互相唱和,人们在欢乐的劳作,大地上升腾着生命的欢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自然被引发,在这里河是生命之源,舟是安定之地,有河有舟爱恋的歌声才流淌着这样自然,黄河为生活注入了一泓浓郁的诗意。

      在《诗经》中,有一首诗必须被提到,那就是《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这首诗被称为第一首黄河诗。这里的刀指的是小船,在卫国和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但思乡心切的诗人却说,谁说黄河很广?那一叶小舟就能度过,谁说我的家乡宋国远呢?站起脚尖就能看到。谁说黄河广呢?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谁说宋国远呢?一个早晨就能到达。读到这首诗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思乡心切的诗人站在黄河边,河水漫无涯际,诗人思绪纷飞,突发奇想,恨不得一步跨过黄河,和家人一起坐在家中共进早餐。黄河是辽阔的,想象力却可以瞬间飞跃黄河,黄河的水承载着游子浓浓的乡愁。

二、乐府诗中的黄河

      乐府中的黄河,秦汉时期写黄河的诗歌比较少,但也有优秀的诗作,其中一首汉乐府《公无渡河》也叫《箜篌引》,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个字,讲述的是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披着白发的疯癫人提着葫芦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啦,他的妻子追在后边呼喊着不让,却已经赶不及了,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个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

      这个悲壮的故事,李白写的《公无渡河》更为详细:“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博,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在汉乐府中黄河还是模糊的,到了李白的诗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渲染:黄河之水从西而来,他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充斥着龙门,尧帝曾经被这滔天的洪水发出难,慨叹大禹也为治理着泛滥的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越过家门而不入,这才止住了滔天的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虽然水患得以消除,但又留下了风沙的祸患。乐府诗中的《公无渡河》是特写镜头,李白则把这个故事的镜头拉长,放到了一种特定的时空中去写,他写黄河的滔天气势,且黄河漫长而又艰难的治理历史,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读这个故事更觉悲壮。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对后世的影响却特别大,引出了一大批作品,形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公无渡河系列,这16个字贯穿古今同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河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黄河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战争频繁,或写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或写奔波在路途中的痛苦、或写身世之悲、或写宦海沉浮,也有来写黄河的壮美景观的。

      比如沈俊佑的《桂楫泛河中》:黄河曲渚通千里,浊水分流引八川。这个时期还有很多黄河泛舟,这首诗歌写人们在黄河上乘舟游览的情景,描写了黄河两岸美丽的风光,这和当时黄河安定河水平静有关。大家可以想,如果是在黄河泛滥的情况下,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写到黄河的诗作中,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木兰辞》,其中有这样一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黄河出现三次,黄河的水奔流不息,在出门征战的木兰那里是无边的乡愁,更显一个女孩子替父出征报效国家的勇敢。

四、大唐诗歌中的黄河

      时间的坐标轴指向唐代,唐朝的黄河诗呈现了大气磅礴的一面,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气象特征。唐代的黄河诗有几个特点:

        一是内容广泛。有写黄河气势的,有写河畔田园的,有写高原大漠边塞战士的,有写河上古迹渡口雄关的,也有托物言情抒怀的。

        二是地域辽阔。从青藏高原的洮河湟水皋兰山到内蒙古的阴山大黑河套平原,从晋陕峡谷的壶口龙门到潼关,抵达白马尖以致下游两岸。

        三是场面阔大、气势磅礴、昂扬奔放、激情满怀。在这里,重点说到三个人,第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它的黄河诗写的真的好,在其《黄河》中:“黄河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他把博大雄浑连接天地的大河当作审美对象,对他翻滚奔腾一泻千里的气势给予了由衷的讴歌和赞美,可以说开唐代把黄河诗写得大气磅礴的先河了。第二个是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李白的诗壮阔恢宏,气吞山河,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神笔一处黄河便是滔天巨浪。你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十四》,“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山送丹丘子》,他把博大雄浑连接天地的气势写出了万钧雷霆奔腾而来奔流而去,极状九曲黄河的神韵雄姿。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三个诗人是王之涣,他在全唐诗中仅存6首,六首却有两首意境开阔,千古流芳的诗歌和黄河有关。《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20个字便把黄河的壮阔、辽源绵延不绝描写的淋漓尽致。全诗短小精悍,妙绝千古。他的另外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大笔写意的手法,首先描绘出一幅西北边疆壮美的风光和画卷;紧接着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悲壮的情感。二者情景交融,引人遐思,耐人寻味。

      由于唐代的边疆辽阔,黄河在很多边塞诗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我们熟悉的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这样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适的《九曲词三首》“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柳中庸的《征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诗往往和保家卫国连在一起,视野开阔,意象雄浑,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唐代,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他们都特别喜欢写黄河,将黄河精神融入生命之中,黄河意象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逐渐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成为黄河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宋朝诗歌中的黄河

      北宋的首都在我们今天的河南开封,在黄河岸边。宋朝的政治状况和黄河的水文状况影响了一代诗风。宋代的黄河诗和唐代的有所不同,宋代的黄河诗或状黄河景色,或写水患灾景,或抒发政治理想或议论治河方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和大诗人苏轼都写过这方面的诗歌。还有一些这样的诗歌也值得注意,比如说魏野的《茅津渡》:“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梅尧臣《黄河》:“川气迷远山,沙痕落秋涨。浴鸟不知清,夕阳空在望”。司马光《河北道中作》这样写的:“绿柳阴中自浪花,河边日日暗风沙。解鞍纵马悄无事,隐几看书随处家”。这些诗描写黄河风光和恬静平和的岸边景象,清新可读,别有情致。展示了和唐诗不同的景致,也是和平安定时期生活的一个折射。

      在这里,我们重点要谈到一个诗人,那就是爱国诗人陆游。黄河在陆游的诗中多次出现。他在《哀北》中写道:“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他在《大雪》中写道:“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他在《北望》中又写道:“梦醒黄河滨,云开见仙掌”。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还写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约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在陆游的诗中,黄河已经不仅仅是黄河了,黄河多是中原、北国的代名词,这意象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及明清,特别是到了20世纪的抗战年代,人们特别喜欢用黄河代表祖国,抒发保家卫国的感情,用写诗歌来团结鼓舞和激励着中华儿女奋斗不息。

六、元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写黄河的诗

        元代黄河诗人的代表是蒙古诗人萨都剌。他在《早发黄河即事》中,把目光投向了黄河两岸的百姓,关注百姓的苦难,显得厚重而深沉。“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知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他的另外一些黄河诗像《黄河夜月》《过古黄河》等,写的清新俊逸而又不失雄浑豪迈。明代的黄河诗内容非常的丰富,视野开阔。

    清代是古代黄河诗的另一个高峰。作品浩瀚,诗人之众多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内容上明显特点是描写灾情的多。在艺术上,清代黄河诗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民歌的特点。

      纵观三千年的大河诗篇,就会发现国盛诗盛国弱诗衰,政治清明国势兴旺的时候,诗歌就写的豪迈、亢奋、奔放、明快,反之就低沉忧愤哀怨,可以说,黄河诗是映照黄河三千年沧桑变化的一面镜子,在三千年诗歌的积淀中,生生不息的开拓劳作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百川归海汇聚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我们诗词中的黄河,是我们生存立命的家园,是诗人们人生悲喜的寄托,是我们民族苦难的记录,也寄托着天下大同的期盼。黄河诗词是对历史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凝聚和传承,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同声合唱。

七、现代诗中的黄河

      现代诗中写黄河的就更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三位诗人,第一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光未然。1938年11月,诗人光未然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目睹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深深为黄河的壮美奇观和汹涌澎湃的气势所震撼,黄河船夫的高亢,深沉而又有力的号子,同急雨狂风恶浪搏斗的精神都深深打动了诗人,强烈的激发了他的诗情,他深觉那壶口飞流而下的百丈云烟,那昏天的隆隆巨响,正是代代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的创作灵感由此产生,1939年1月,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完成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这首诗经过洗星海谱曲抗敌演剧三队首演以后,轰动了全国,以及澎湃的民族激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民族情绪,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黄河大合唱一共有八个部分构成,其中黄河颂多次选入我们的中学教材。

      第二位诗人是艾青,我们很多朋友都熟悉他的《我爱这土地》,这位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和太阳的诗人,也曾经多次写过黄河,《手推车》中这样写道:“在黄河流过的流域,在无数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空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诗人艾青这里,黄河和百姓的苦难相连,诗人借黄河来表达深重的忧患意识。

        第三位诗人是桑恒昌,我们先来看桑恒昌写的几首小诗,这位生长在黄河边,被誉为黄河诗人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黄河诗,它写《初识黄河》:“黄河几步一个漩涡,半血半泪的手模,是一个个,怎样的承诺?”他写《再写黄河》:“劈山为誓,掘地成诺,所有的浪头,都跪着走过。”他写“在黄河入海口,抓起一把泥土。”就是《攥着我的半个祖国》。他写在《三江源》“一卷苍茫,我倒背如流”。诗歌虽短,却显得大气磅礴,黄河是桑恒昌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他诗中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苦难和荣耀的文化精髓。他的诗蕴含了他对黄河文化的深入思考。

  八、长江、黄河在诗歌中的异同

        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两条生命之河,历来写作的诗歌非常多。人们研究发现,同样是作为民族的生命之河,在诗人的笔下呈现的风景大不相同。就像大诗人李白写黄河、长江写出来的景象都是截然不同的,的确,黄河印象在整体上始终给人以雄浑、奔放、壮阔之美,充满了生命的动感。而长江印象则主要体现为空远、清秀、幽静。虽然也有像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诗句。长江黄河都是一样的情怀,只是不一样的滋润,不一样的表达,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他们有了一种符号的认知,有了一种灵魂的依赖,有了一种心的情节。

        很有幸,我多次走进我们的母亲河,亲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感受我们母亲河的温度,在开封看到了黄河河面宽阔,河水和河岸边的黄沙一个颜色,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在书本上出现了无数次的黄河,不禁热泪盈眶。在洛阳,那里的黄河是清澈的,安宁的。在山东看黄河入海波澜壮阔,在宁夏的沙坡头看长河落日,在兰州看黄河滚滚泥沙俱下,在山西壶口看黄河惊心动魄,在青海三江看到黄河的源头小溪般蜿蜒。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呢,虽然不曾生活在黄河边,但黄河一样是奔流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的。余光中先生在他的《黄河一掬中》说,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的不可磨灭。总有一天,同学们会走遍大山大河,领略世界的奇幻与不同,但无论你在哪里,看到黄河这样的字眼,突然就会有汹涌的情感翻滚,瞬间热泪盈眶,你就会真正理解我们的黄河为什么总与母亲这个意象紧密相连。我们的骨子里为什么会流淌着共同的记忆?

      沧海桑田,黄河亘古不息,岁月变迁,诗歌万古流芳,大浪淘沙,黄河带走的泥沙,却沉淀出了这坚毅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最后让我们重温《黄河颂》作为结尾: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