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横扫六合,一个威加海内。
一个焚书坑儒,一个独尊儒术。
一个修建万里长城,一个驱除匈奴,扩地千里。
文韬武略,谁主沉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让我们厚重的尘埃,拨开历史的迷雾,跨越时空,在对比中寻找答案。
二千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这历史长河中,且在人们心中能称得上英雄的帝王恐怕没有几人,但总会令人不禁想起的两位伟大的帝王,他们的宽阔胸怀,他们的雄姿英发,他们的豪迈气魄,而秦始皇与汉武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秦始皇跟汉武帝,相隔两个朝代的帝王,今天却常常被世人放在一起评价。为什么呢?他们相似的出身,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才情,让他们穿越了时空,走在了一起。
王者归来,通往权力巅峰的血腥之路。
对历朝历代的王子贵胄来说,皇位,王位这样的位置,也决不是轻易就能坐上的,历史上除了极少数幸运儿之外,大多数帝王都是一番残酷的争斗,淘汰,甚至踩着兄弟骨肉的尸体才登上宝座的。嬴政和刘彻也不例外,只不过,嬴政当上秦王的过程包含了更多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而刘彻无疑是个幸运者。
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到嬴政即位到21岁亲征这八年,却因年幼,政事便落入吕不韦和赵太后手中,而吕不韦的权势开始迅速膨胀,为加强自己的权势,设计嬴政并获取得“仲父”的称号,食封大邑万户,拥有巨万财富,吕不韦当初的透支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然而面对人性,吕不韦也拥有绝大部分世人的贪婪,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是永无止境的,金钱财富已经让惟利是图的吕不韦无法满足,于是他开始向往着权力,“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古至今依然令世人对它无限痴迷,哪怕粉身碎骨也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吕不韦为了自己的权力追求,他开始做了以下准备:召集门客编撰了《吕氏春秋》,为了宣传该书,声称如果有人能改动一字,当即赏赐千金,先不说有人是否改动,这样一来《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吕不韦的目的一是扬名,二是立威。
嬴政在慢慢成长中开始显现出王者的霸气和城府,掌权之后,罢免吕不韦,吕不韦不甘心就这样认输,使用“奇货可居”这策略,却弄巧成拙,让嬴政起了杀心,便服毒自杀了。嬴政也镇压并杀害了嫪毐,将异父同母的弟弟也斩草除根,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的胶东王刘彻。刘彻后娶陈氏为妃, 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
文韬武略,问鼎天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选自《过秦论》
秦王扫六合,俯视何雄哉。年轻的秦王用10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初步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开创帝制,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称“始皇帝”。进行文化统治“焚书坑儒”,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水系,修筑万里长城。
有诗云:“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即位后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秦始皇与汉武帝被历史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历史,他们选择了一条漫长的坎坷之路。
遥想当年,秦王横扫天下,气吞万里如虎;汉武帝策马疾风,意气风发!那声声战鼓,穿过几千年历史烟云,久久回荡。
愿这千古绝唱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