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挺扯的,那些街头摆臭棋的,KTV乱跑调的,加起来有一万年了。--一位隐士
一万小时定律前段时间挺火,但现在已被证明是不靠谱的。我们不禁会想:连时间堆砌出来的学习都没用了,又要终身学习,到底怎样学习才有用?
在上述这个疑问中,用堆砌的时间以期提升学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单纯的、低效率的重复是无效果的,是不能提升自我的。我们从小习惯了学习了就行,但很少注意结果,导致越学越焦虑。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话题--舒适区的重复学习是无用的。
这句话涉及了三个概念:舒适区,重复学习,无用。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到底为什么这样的学习不能助我们成功。
第一,什么是舒适区和机械性重复?这个场景大家肯定很熟悉:当下班回家很累的你躺在沙发上做各种事情,觉得超级舒服,毫不费力,而且还挺开心的。这种感觉在休闲中可以恢复精力,可在学习中,你就是处在舒适区了。我们通常的状态是一件事情有了经验后就一直重复这一套路,不求改进。但恰恰是在学习、工作中的舒适区里重复熟悉的动作、流程,使你表面上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上水平只提升了一点点或持平。维持原状,不求改变,机械重复,这是处在舒适区的典型特征。
你可能会想,在舒适区挺好的呀,我不犯错还能把工作做好,重复经验多省劲呀。现实却是:在舒适区里工作你会越来越焦虑,更加感到追不上时代的步伐,想改变却无从下手,于是更多地刷新知,刷刷刷,刷完记住的也就寥寥几字,转眼还抛在了海量的信息里。
第二,无用。有了上面的铺垫,无用就很好理解了。重复熟悉、熟练的工作,最可能的结果是维持现状,对于成长岂不就是无用的--因为你没有增量,只是更紧地拥抱存量,也就“死”的更快嘛。
明白了舒适区的重复学习无用这一道理,明天咱们接着看看如何找到它的对立面,跳出舒适区,给自己的生命更多可能,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