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个有骨气的朝代,在历史上,虽然长期受到周边政权觊觎,但它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国祚近三百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无数爱国的文人志士,而晚明书法家这一群体,更是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爱国,何为文人气节。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明代五位抗清书法家,每一个都值得铭记和尊敬。
1、黄道周: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他的楷书刚劲有力,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
清兵入关后,黄道周积极组织义士,反清复明,1646年,兵败被俘,临刑前,黄道周向南方而拜,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留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并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后世的乾隆帝曾感慨地称他:"不愧一代完人"。
2、归庄: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后人,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去世后,好友顾炎武设坛致祭,写下《哭归高士》诗四首悲悼。后人在诠释"归奇顾怪"时说:"先生(指顾炎武)北游后已不复怪,庄虽里居而晚节益奇。"
3、冯梦龙: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以文学见长,亦擅长书法,以楷书见长,师法苏轼、黄庭坚、沈周。其楷书线条锋利、结构跌宕开合,中宫紧收而四维开张,整体给人以奇崛挺拔、遒劲有力之感。崇祯帝上吊自尽后,冯梦龙一直为反清复明所奔走,1646年兵败被杀。亦有兵败后忧愤而死之说。总之,无论哪种说法,都足可证明冯梦龙既是书法家,也是抗清名臣。
4、李待问:擅长书法,尤善行草书,远宗二王,近受董其昌影响,书风恬淡清新。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与同郡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起义抗清,后城破,有百户挽住说:"您读烂《四书》,今天将怎样?"待问说:"为臣死忠,这是常事,我不过想和家人作最后诀别罢了。"百户说:"您能这样,我先断头以待。"说罢,拔刀自刎而死。
待问面尸而哭。并说:"死,是我分内之事。且不死,将何以对待百户呢?"于是引绳自缢。气未绝而被俘。劝降不屈,慷慨就义。临死,犹告清将不可残杀民众。
后松江民众感怀于他,尊其为府城隍,塑像为祀,道教敕封威灵公。诞辰为阴历七月十四日,府城隍庙例有盛大庙会,松江人民并有夜间吃豆浆的风俗,都是纪念他的。
5、史可法:左光斗弟子,明末抗清将领、书法家。现存书法作品约15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进攻扬州,史可法率军抵抗,不久城破,史可法拒降惨遭杀害。
斯人已逝,忠魂永驻。这五位书法家也许不是最顶级的书法家,但他们是一定是最有骨气的书法家,他们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代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