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密度监测方法

蟑螂密度的监测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药激法、瓶诱法、粘捕法、毒杀法和目测法等。

(1)药激法 是蟑螂密度调查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调查时,按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方位,用0.3%氯菊酯醇基气雾剂对不同类型场所内蟑螂可能栖息的地方进行喷雾处理,喷药后10min内观察被药激出的蟑螂数。在旅客列车蟑螂密度监测中,选择餐车、软卧、硬卧、硬座等类车厢,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如溴氰菊酯等以线状或雾状喷洒在餐车后厨各表面缝隙、暖管后及乘务室、洗漱间、茶炉的表面缝隙以及车厢靠近洗漱间的两组席位的缝隙处,喷药后10min内观察有无蟑螂激出,记录被激出的蟑螂总数。

(2)瓶诱法 是采用装有香甜食饵、内壁涂有香油的玻璃罐头瓶,放于监测点,瓶外搭一纸片桥,晚上放早晨收,记录捕获的蟑螂数量。或用500mL的棕色瓶制作成诱捕装置,内装新鲜蛋糕,每15m的房间放瓶4个,晚上放白天收,记录捕获的蟑螂只数,单位为只/(瓶·夜)。这种方法用于调查大蠊比较理想,对德国小蠊的调查效果较差。调查德国小蠊时,最好在瓶内放一些加有洗洁精的水,以防止进入瓶内的蟑螂逃掉。


(3)粘捕法 是采用涂有粘胶的蟑螂粘捕盒,盒中可放香甜诱饵置于检查的地点,晚放晨收,检查粘捕到的蟑螂数量。调查时,使用中央爱卫办统一规定的粘蟑纸(15cmX8cm),内放少许面包屑或蟑螂喜食的其他食物(如浙江大学城市昆虫学研究中心研究开发的蟑螂引诱剂),引诱粘捕蟑螂,晚放晨收,携回单位后,鉴定种类和统计数量。一般来说,粘蟑纸可放在上下水井口及暖气管道口的进出口处(每层楼的进出口),连续诱粘3次,取平均值即为当前的蟑螂密度。

(4)毒杀法 是采用引诱性好适口性强的灭蟑螂毒饵(如蠊洁灭蟑饵剂)将调查处的所有蟑螂全部杀死,然后统计被杀死的蟑螂总数。使用这种方法调查蟑螂密度时,最好采用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以乙酰甲胺磷为有效成分的灭蟑螂饵剂(如3%蠊洁灭蟑饵剂),而不用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以氟虫胺、伏蚁腙、氟虫腈等为有效成分的灭蟑饵剂,因为取食乙酰甲胺磷饵剂的蟑螂,大部分会死在躲藏场所以外的地方,死亡后人们容易看到;而取食氟虫胺、伏蚁腙、氟虫腈等饵剂的蟑螂,大部分会死在躲藏场所,死亡后人们不易找到其尸体。如果采用后者来调查的话,得到的蟑螂密度会比实际的要低。

(5)目测法 是定点定观爬出的数量。调查时,调查人员进入房间后,打开手电筒观察并记录地面、墙壁、物体表面的蟑螂只数,密度单位为只/㎡;同时,检查房间内的活卵鞘数和蟑尸、蟑粪等有蟑迹的阳性房间数。然后,统计蟑螂密度[成(若)虫的阳性房间率]和有蟑迹的阳性房间率,以分析评价不同类型场所的蟑螂危害情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