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吸星大法 把之前获取到的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框架
@23-pencil0102
【笔记】
1. 线性思维 vs. 全息思维:如果把「思考的结果」比作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中的一张纸,线性思维就是用“钢笔”工具在上面寻找知识点;而全息思维使用的是“刷子”工具;
2. 关键词的联系:有的关系近,联系深交集多;有的关系远,联系浅交集少;这个点需要在练习的时候体会;
3. 面型「思考的结果」需要用的方法有:
拼图法:记录关键词--找到联系--搭成框架。类似于哑铃或者沙漏的形状;
积木法:(关键词--)搭成框架--填充细枝末节。类似于树根状,越往下填充的知识越多,结构越复杂,越盘根错节;
搬家法:将已有的「知识框架」迁移到未知的知识体系中,说的简单点就是“举一反三”。根据知识的特点,借用现有的知识框架理解新知识,长期对某一问题的深度思考发生的质变。以前专业课老师说,把物理化学学透了,你的人生就会活明白了,可能就是对搬家法最好的诠释;
迭代法: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思考,在迭代中提升对该“问题”的思考质量。图中的数字表示思考或迭代的次数;
持续法:=坚持?不知道对于这个点的理解正不正确~
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需要配合,譬如实验1-4肯定要使用的迭代法,积木法,持续法。
4. 群里有小伙伴问,已经有原始结构,为什么还要搭建自己的结构?
①有利于找到知识关键词之间那些“不明显”的联系;
②在思考过程中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③有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后在知识的复盘和记忆方面,就会比别人有优势;
④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是知识内化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⑤现在你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一个新的认识了呗~
【练习】
练习要求:
1. 先用纸笔搭起PPT的框架,再用xmind电子化;
2. 搜寻相关内容--PPT的书,丰富自己的框架--改造自己的框架;
实验4与实验3有些相似,相同点:都是知识的结构,不同点:实验3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实验4从自身出发更适合自己的情况。这次实验参考原来的知识搭建了一个自己的PPT知识框架(积木法),并往其中填充内容。
上图~
1. 原始逻辑结构,来自实验3
2. 实验3作业 v1.0
3. 实验4 作业 v2.0
这份作业是以我这一个月学习PPT为基础,经过几次整理得到的。
以「PPT风格」为关键词,左边连接PPT的7种风格,右边连接PPT的4个基本方面。
除了版式与风格关系不大以外,「配图」、「配色」、「字体」与「PPT风格」有着较强的联系,字体的基本套路在“秋叶PPT训练营”已经get到了,右边的空间不多了。剩下的任务就是在平时拆解PPT的过程中注意积累,当然还有理论的补充,尤其是「配色」这个比较玄学的东西。后续会将补充的知识填充到这个图中。
【有趣】
想以「关键词」为主线将「目的」、「摄取」、「梳理」(可能包括后面的「呈现」)连起来,做一副图,名字就叫“做一个有内涵的关键词”。现在还没有想好怎么画,后面琢磨琢磨~哈哈哈~
【尾巴】
发现群里很多小伙伴其实很「忙」的,报了很多训练营,自己还有日常的工作。搁以前,都不敢想一个人能hold这么多。
说说我昨天晚上的事,吃完饭看到群里有小伙伴说晚上秋叶大叔在知乎上有分享,我原本的计划是,整理知识萃取营“梳理”和时间特训营“开营”的笔记。所以我纠结了,要不要听大叔的直播?但真的一次都没有听过大叔的直播,仅仅看过回放,我选择了看(听)直播。大叔开始的时候分享了老司机做PPT的套路,有69%的时间都花在PPT的思考上,并以老司机对于PPT的思考做了分析。
本来我就想以PPT的结构内化为实验4的内容,再加上听了大叔的分享,把v1.0版本升级成了现在的v2.0。然后在时间特训营的作业里有一条就是写下28天的微梦想清单,我决定就以这个为题目了。感觉所有的事情都被串起来了,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好神奇~感恩十二月~AMA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