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更第四天:尝试写了以前不怎么写过的文

仔细想来,我不怎么写时评文。倒不是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只是在那些铺天盖地的观点和评论面前略有些迷茫,亦深知不知全貌,不予置评,于是兜兜转转,倒也不曾写出个什么。

只是,近期来的热点事件繁多,一路了解下来,脑海里的想法挥之不去,思考良久,还是决定斟酌着写下一点看法。不过由于了解的程度和精力有限,加之不欲被事件本身所束缚而产生有失偏颇的观点,于是将我所见到的事件抽象成模型,并不针对事件本身,只针对于事件折射的普遍现象来碎碎念叨一点思绪。

在极度速食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迅速而肤浅,所有引人喝彩的高潮桥段在各种各样的剪辑下带着有色标签传输到大众的面前,在网络一隅上演着言论争辩的狂欢。

但我们需要的从来都是理智的思考和正义的发声,而不是充满恶意的傲慢与偏见。

01追随人潮汹涌,自己却头脑空空

不得不说,集体情绪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有时候,只需要一根导火线,用一段甚至算不上煽情却又能引起共鸣富有感染力的言论点燃,就能造就一场有群众规模不小的发声支持的运动。想起先前一波三折的重庆公交车坠河案件,事件伊始,大众矛头一致指向与之相碰的红色小轿车车主。于是,“不愧是女司机。” “女司机能不能不要再出来祸害人了。”“...”不得不说,潜在的偏见正在带偏不明真相的观众。也不难想象,如果后续事件真相没有水落石出,在人们的认知中,女司机这一本就不被看好的群体又要被狠狠算上一笔不明帐。

很多都是这样。地域黑、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好像有了那些固有印象,就能让一些人底气十足地去将标签贴在后来无辜人的身上,用一句轻飘飘的“他们不就是这样吗?”压垮脆弱的信任,并以此洋洋自得于看破了所谓的真相。

其实对于同样的事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很难不带任何主观意识,去看待一件事情。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成本太低了,而它造成的蝴蝶效应却是无法控制和估量的。所以,在发表言论之前,请等一等真相,等一等理智。别让真相在偏见的浪潮中失去了意义。

02墙内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

有时候感觉,网络像一堵围墙。建造围墙的人带着恶意或无知有意无意间将真相与外界间隔。在围墙的缝隙中透出的是他们想传递的细节。亦真亦假的言论,亦正亦邪的倡导。

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著名的电车问题。

若是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另一个轨道上有五个人,电车的指挥杆你会掰向哪边?

那如果是轨道上的那一个人智商很高,很可能对国家做出极大贡献,而另外五个人智商平平,大概率会成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呢?你又会怎么选?

那如果是这个人虽然智商极高,但有思想不正呢?而另外五个人淳朴正直,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你又会怎么选?

这些衍生出来的问题相信大家都看到过。

其实我们无法给出一个足以说服所有人的答案,但每个人或多或少冥冥之中都会有一点倾向。不过可以唯一明确的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正在向着出题人的意愿走,所有一条一条附加上去的条件不过是出题人加以引导的手段。

比如近期小女孩开门让小猫致死的事情,争议的双方在已知的线索下都有理有据互不相让,但当更多的细节曝光之后,很多先前的论断都有些站不住脚了。但争论仍在继续。

大多数人被隔在围墙外面,踮起脚尖努力够到的真相也许还是人为制造的假象。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只不过是有心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罢了。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勇于探求真相的人去打破这堵围墙,给争论不休的双方一个心服口服的结果。哪怕只是凿开一个口子,也是一种可能。社会需要勇敢无畏的正义之声。只是,在这之前,再多点思考。别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社会需要勇于发声的人。但不是充满恶意的傲慢与偏见。每个人的言语可以犀利、可以温和,但绝对不是不怀好意的谩骂和打击。

至少不是“小小年纪不学好,长大后肯定是srf。”至少不是“这种人就该去s。”我不是圣母,但我也无法想象这样的话语是如何从一些人的口中说出。

言语在表达爱的时候那么苍白,在伤害人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想着,或许把探索真相的事情交给理智,把要脱口而出的话语交给善意来处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