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异境迁,佛教在本土的发展弘传中,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人们在阐述佛教的信仰时,对佛陀所觉证的根本佛法产生了五戒,知识佛法解脱苦迫的功能逐渐丧失,而净信佛法的众弟子们,只能依误读基础上失当诠释进行理想化的修证。
* 佛法为了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要求,逐渐偏离了佛陀的自觉,众弟子们的身心修学无所依止。
* 余自学佛修法以来近二十载,跟随诸位前辈大德,住山洞、饮山泉、坐悬崖、诵大乘、拜法华、持楞严、念佛参禅,种种苦行努力学之,每有所得,欲使天下有情皆共享之。
* 世俗宗教,每每摒弃物质现象而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与依止。而佛陀的伟大之处,则更进一步说明【精神现象也是无常生灭的虚幻不实】,不是有情众生最终的皈依处。【这即是佛法超越其他宗教的独特处,也是佛法唯有的灭苦特质!】只有把握佛法独有的特质,才能深刻体悟释尊的救度悲情!佛陀的开示,实堪灭苦的大法。
* 《心住非家》,围绕佛法僧戒四不坏净而开展交流学习,力图阐述佛法的出世真意,大敞佛陀的救世情怀,以让众人明白佛教之所以殊胜,实乃【三皈五戒即是证得初果的根本内容】。
* 全文以《杂阿含经》为经典依据,以前辈先贤的断句注释、白话译解为参考,以个人有限的修行体会为主线,引导学人【以拼初果为核心】而进行的交流讲解,深入挖掘佛陀出世的本怀,救世的悲心,【明确三皈五戒即是灭苦之道】。
* 【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即可出生死流而入圣贤辈,得证初果】。即便是在家居士,再加修六念法,此生能入三果圣位,必入解脱涅槃。
* 初果向、初果是凡夫趋向涅槃的重要通道,四双八辈的圣弟子无一不是由初果向而证圣位,由初果破身见为前提而进行的修证。
* 菩萨之所以能循声救苦、随缘普度,也无非建立在自身解脱的基础上而广发救度的菩提之志。菩萨是解脱的菩萨,所以才能入生死海而无所畏。自身没有出轮回苦的菩萨,仅是初发心菩萨,这既需要自身的解脱,更要履行救度的志向,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己的解脱。
* 在交流中特选佛子罗候罗向释尊求法一经,以明弘法利他菩萨行的重要性。
* 题名为《心住非家》,实乃是敬劝行人,莫恋红尘,三界非家。
* 通过正确信解佛法僧的三皈五戒而明确四谛之苦圣谛的确切如实,由此而进发离苦的毅然决心,趋向于净信佛法僧戒的成就。
* 在人生有限的光阴中,努力拼向于初果,以完成由愚向智的蜕变,由此才能不为一时、一地、一名、一域的利欲所左右而蒙蔽慧眼,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束缚,穿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空间牢笼。
* 正解三皈五戒,努力践行罗候罗一样的利他之行,于弘法中完成自己的觉证,以自己的觉证更好的进行利他救世的弘法。
* 《心住非家》也是修行体证的一次总结,以期大家能通过本书的讲解,明确佛法的根本特质与佛法的核心内容。更是希望读者暂时放下成见,静心阅读,聆听来自佛陀的心声。虽可能会有艰难的心路历程,但只要正视生命当下的痛楚苦恼,也必会鼓起勇气,颠覆对佛法的惯常信仰,从而把握佛法灭苦的特质,完善生命的解脱。
* 同时建议读者,若真有出生死志,尚需依《杂阿含经》原文进行熏习,再以本书的讲解作为参考,以自己身心的切实状况进行思维与修行,故在书后另附经典原文供大家学习熏读,这样的学习是负责妥当的。另外也可以开展读经体会,学习交流,进行深入体悟佛陀的悲心。(完)
顶礼师父,感恩佛陀,感恩同修道友的监督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