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儿子刚被一所民办初中录取,向她取经后得知民办初中的录取率大约是1:10这样个概率。当然这还不能平分在每个娃身上,因为人家民办小学升民办初中的概率肯定要大于一般小学,而普通小学肯定也是要高于所谓的菜小。听下来,初中的面试不是看各种考试的证书就是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朋友说她在娃五年级报了堂规划课去听,听好课后她觉得好像大学又要读一遍。
我对娃的要求不能算高,在普通小学不要求冒尖,至少中等偏上一丢丢吧。可娃的成绩忽上忽下,弄得我也像在坐过山车似的。
回想我小时候,爸妈都是双职工,学校五点下课吧,放学可以去同学家写作业,还可以和同学一起玩上一会。赶在六七点爸妈回家前到家,煮个饭,然后就看电视。我们家电视买的早,所以寒暑假或者爸妈不在家时我最多的时间就是看电视,每周二下午没有电视,我就看各种童话书。小学三年级前拿着字典看完了十多本400多页的童话故事书。那个时候好像也只有这类书适合小孩看。
做作业是首位,自觉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看电视其次,《音乐之声》、《茜茜公主》、《佐罗》、《黑郁金香》、《堂吉柯德》还有俄罗斯的芭蕾舞,维也纳的交响乐,当然还有小朋友最最喜欢的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会打牌、下棋、挑帮帮、打弹珠等等娱乐活动。成绩也没有差,爸妈也没有鸡血。还深深的记得小学《成长的烦恼》,初中《圣斗士星矢》,甚至到了高三还有时间看《灌篮高手》。那时读书就知道读呗,好像上高中,念大学都挺自然的,哪有现在那么夸张。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不看电视。至少我朋友的儿子是从小就不看的,一周有三天半小时的iPad游戏时间。我女儿一年级还追一下《小马宝莉》,两年级起基本也没什么时间看电视了。最多寒暑假看看我给她选的电影、电视还有一些她自己喜爱的书籍,平时几乎是没有太多时间去做这些的,因为外面还有课。还有讲真现在引进的电视还不如不看,完全没有我们小时候的好,真不知道审片的人是怎么个审法的。而身边鸡血的家长比比皆是,真的就感觉自己不鸡血下不行。
但是我一直搞不明白,不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读书可以上大学,而且除了国内还有国外,渠道也是越来越多,可为什么弄的读初中、读大学那么的艰难。人数多吗?我查了下我们那代和娃这代上海的出生人数,1982年21.78万人,1983年17.8万人,2009年16.5万人,2014年20.2万人。就人数而言其实并没有差很多,而且80年代的人口大多都是户口所在地人口,而现在有近一半外来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也不一定一直要待在上海不走呀。就算这些孩子都要留在上海读书考试工作,那和我们当年的人数也是持平的,那为什么弄得像快要没书读的样子?为什么我们要那么鸡血,孩子们会那么辛苦呢?明明放学时间早了,可为什么玩的时间更少了呢?我还有位朋友女儿在一所民办初中读书,年级上去了,女孩可能有点跟不上,所以她经常被请去学校喝咖啡,她说弄得像她在读书一样。但除了质疑和不满,家长们不得不顺着大流不时的督促孩子。
我想了一下,现在孩子累,可能是她们读书没有我们那时的主动性。老师不凶了,对孩子不能打不能骂,稍微动一动就要被冠上“体罚”,叫我是老师也不会冒险管娃了。所以就得家长管。可家长管娃,娃听不听呢,这威慑力肯定远低于老师的。而作为家长,你生气了打骂了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说几句了,网络上的心灵鸡汤要让你内疚了。真是的,什么时候孩子都变得不能管教了。说对孩子太严,孩子以后会不孝顺,那“棍棒底下出孝子”到底是出自于哪?相反以前人的道德礼仪远比现代不打不骂的人要好。过去我们放学都主动完成作业,上学没带个功课或者没带红领巾什么的都要急哭了吧。可现在的娃,什么都无所谓似的,功课不盯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确实娃们现在学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学的要多要广要深,但我并不觉得读书进程加快了,娃们的成长就加速了,懂道理讲自觉能自立真不见得有我们当年好。
实在搞不懂现在娃读书为什么都那么辛苦,家长更是鸡血加辛苦。学校还是那些,人数也是那些,怎么就要快马加鞭了。待专业人士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