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感悟(4/7)——驳‘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语出明朝锦句集《增广贤文》一书,本来就是民间智慧结晶,上小学初中时,也常常被用来老师劝导我们多读书之用。现在再细细品嚼这句话,发展多有不当之处。

任何一个职业新人、实习生面对一个新环境,最先困扰他(她)肯定不是专业知识不够,而是情商不够。

情商不够,则没有办法很快的领悟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办法很好调整自己的情绪来让整个相处环境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寻找到他人的性格特点,通过特有的一些技巧,来尽快磨合,找到一种最优的合作模式,这完全考验个人的觉察能力。

现代工作日益复杂,不要说大学所学的教材没有教我们该如何解决工作中具体的问题。可能任何一本书都没有明确的告诉我该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矛盾。‘用时方恨少’想到也不是‘书’少,如果可以,一位长者导师此时的作用真是无限大。

我并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也不认为学术比实践更没有价值。如果说书很重要,那么它一定不是在用的时候体现的,而是在自我调整的时候出现。

比如人物传记,可以让人更能承受痛苦,毕竟有人承受过远超自己的痛苦。可以这样说,书不决定每个人起跑的速度,但是决定个人跑的耐力。书让我们屡次的自我调整,能尽可能朝向正确方向指引,如指南针、灯塔、北极星。

这个理由是当我面临生活的贫瘠、无趣,翻来书中,与现实毫无关系人物对话。一边在做化学农药检测的实验,却在试图了解霍金的宇宙学和黑洞,或者听两百多年美国先贤不大靠谱的斗争故事。如此,我才有动力继续坚持,这些我认为正确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