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避暑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每天傍晚沿着湖边的小道散步,边走边将夜色中的乡村美景揽收眼底:岸边民居里的点点灯火,被远处山峦翠迭所掩映,风吹湖水微澜,将层层叠叠的山峦、民居、草丛倒映在湖水中,一幅三维立体的水墨山水,美仑美唤,缓缓地拉开夜色的帷幕。
盛夏的傍晚,大自然总会有许多不同的呈现。
天色刚刚泛暗,繁星就开始闪烁于头顶。月亮总是在太阳还没隐身的时候就挤了出来,日月同晖,共融天际。
今晚的月牙如一弓弯镰,秀雅地挂在天际——时而在远处的山颠,时而划破还未散尽的棉花云团,时而又躲进还未成熟的高粱丛里。
我行它走,不停地变换着方位轨迹。
在月光下行走,不知怎么就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当年的自己,曾经被这本书励志过。从翻开书时的仅仅好奇到合上书时的心情难以平复,就像年少时读三毛或金庸一样,在小说里放进自己对人生的向往,在别人的故事里沸腾着自己。
记得当年是在一个夜市的地摊上偶然翻到这本《月亮与六便士》,那时候刚刚工作不久,“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觉得周遭的世界了无生趣,更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
《月亮与六便士》尤如在当年自己青涩的世界里,扔入一粒探路的石子。它好像对我说:不要惧怕现实的世界,即便走失了,那又怎么样呢?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去建构一个幽深的迷宫,在这个迷宫里游走和探索,可以自得其乐。
《月亮与六便士》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股票经纪人,家庭美满,孩子乖巧,妻子优雅。突然有一天,他抛下了所拥有的一切,只身去巴黎拿起画笔,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后来,他又去了塔西提小岛,在岛上过完了作为画者的一生。
作者毛姆通过小说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爱情,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10多年前买的这本书,扉页上还有自己用钢笔工整地写下的一段文字:生活有各种可能性,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又似乎无从选择。如书中的画家,不是他选择了艺术,而是上帝选择了他。他说:“做出这件事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我由不了我自己。正如一个人跌进水里,他游泳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出来,不然就得淹死”。
其实这段话并不是整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可能只是当时对自己某个点的触动,正好记了下来,写在扉页。
后来,我真的开始喜欢打量头顶的月亮,它也总是踩着自己的节奏如约而至。在看不到它的夜晚,心中总有些惆怅和失落,它的阴晴圆缺,不也对应着人生的起起落落?
读毛姆的书,你可能学不会毛姆的幽默,也不必像他那样刻薄,只需从中获取一些启发:在庸常的物质世界之外,也许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家园。
这个随时出现在头顶的月亮,它不如太阳耀眼,但它宁静而平和的光芒,是其它星辰永远也不可替代的。
迷茫的时候,请记得仰望天空,去看看如影随行的月亮吧:无论阴晴圆缺,总会避开炽热,借光点亮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