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平日里听这支歌亦或看这首词,并没有多深的感受。这几日一直看楚汉相争一段的历史,再看这首词时,内心突然生出无尽的感慨——究竟什么是英雄呢?看他们的一生,究竟是悲哀呢,还是雄壮呢?

在这个时段里,首先给我留下英雄印象的当属项羽无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词最早让我知道项羽是一个英雄。当细细读楚汉之争的历史时,当项羽最后率领最后的二十八骑冲出汉军数千人的包围之中,斩杀汉军将领如探囊取物之时,他的英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脑海中。“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面临千军万马,似乎视而不见,那语言充满了自信,勇气,豪迈,一个百战百胜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何等的雄壮之举。但是,一个人的英雄在大势面前终究还是失败了,失败的无可奈何。失败到连自己的宝马、爱姬都无力保护。当项羽在乌江边仰天长叹,泣泪数行时,其英雄形象再一次被刻画——在自己的宝马、爱姬面前他依然是英雄。在绝路上,他感叹的是宝马、爱姬的去处,而非自己的生死。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生动的刻画了项羽这位“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形象,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同样虞姬至死都把项羽看做英雄。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项王歌》)歌罢,自刎身亡,非常悲壮。一代英雄项羽死了,其死也悲,其死也壮。

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有项羽这样气壮山河的英雄,但是我也看到了那些温文尔雅的英雄,至死都不失自己的节气和气度。读完这段历史,掩卷深思,田横这个人一直在脑海中盘旋。作为齐国的王,作为一个亡国的王,他带领手下逃亡海上,居岛中,只希望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刘邦惧怕他的贤能,恐日后生乱,就派人赦免他的罪过,并召他回朝做官。但是田横不肯。但是最终还是抵抗不了刘邦的胁迫,离开海岛到洛阳拜见刘邦。但是在离洛阳不到三十里的驿站里,他沐浴更衣,自刎而亡让其手下把头颅献给刘邦。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而亡,原因有一下几点:刘邦只是为了见到我,现在把我的头颅斩下,快马送到洛阳,容貌还会保留我原来的样子,算是没有违抗圣旨;其二,我曾经杀死了使者郦商的弟弟郦食其,我又怎能与他同朝为官,即便是他看在皇帝的颜面上不杀我,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了。一个人到死了,还能把事情处理的如此周全,既不驳皇帝的颜面,又给使者留下了转还的余地,让自己的手下也有了解脱的理由,不至于因为自己而牵连他们。虽然田横是自杀的,但是他在我的心目中同样是一个大英雄。他的死不卑不亢,从容有度,也可谓是顾虑周全,大义凛然了。刘邦果真被他的死感动了,以王之礼安葬田横,又让他的两个随从入朝为官。但是这两个随从更是忠心为主的英雄,在埋葬自己主人之后,也为自己在主人的坟墓旁边挖好坟墓,躺在里面自刎而死。刘邦再一次被他们感动了,认为田横的属下都是英雄,便派人去招抚剩余的五百人。使者到达了岛上,当剩余的人听说自己的主人已死,全部都自刎而亡。可想那场面是何其惨壮,何其悲烈。田横和他的属下用自己的自刎在诠释着另一类英雄的形象。虽然他们没有项羽那种“力拔山兮”的勇猛,也没有他的“斩将,刈旗,三胜之”的威风凛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生命诠释着忠贞不二的英雄概念!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历史已经远去,但是一些人,一些事去没有随着滚滚东逝的江水而离开我们。仰望星空,便可见他们的身影;俯视大地,即可窥他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