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8,《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当初买这本书就是冲着书名去的,我毕业论文一直弄不出来,就是没有科研敏感性,理论基础太弱。作为一线教师,如果没有科研精神,成长也是极为有限的。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些许灵感。
“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老师”这是封面上一行小小的字,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陈大伟老师,中师出身,却一步步努力成为大学教授,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科研促使他一步步成长。虽然我不想出名,成为所谓的名师,但是我想成为“明师”,明白自己初心,坚持自己教育理想。我更想成长,既然做了教师,何不把它做好呢?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采用的是对话式,一改以往写科研就是呆板枯燥的论文式。陈大伟老师是受《论语》的启发,为了激发更多一线教师对科研的兴趣,采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因为对话给人一种情境性,使话语内容多大了一种情境的想象和创造;同时,对话总是双方的,用对话文体写作,作者就要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人意味着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作者时刻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心中有人需要尊重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权利,人不是外部塑造的物件,而是主动选择、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样可以促进读者思考,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思想变得有思想。
文章总共分为五个大话题: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以及成为优秀的研究性教师。
包括导言,作者就开始用的对话形式,这样有情境有情节,立马让人就爱不释手。导言部分我就摘录几句自己比较喜欢的话:第一句,是研究促进了自己的改变,科研具有改变的力量。科研改变的最根本是自己,工作单位的变化、职务的调整、成果的产生只是外在的反映,它固然使人满足和感到骄傲,但内在的变化更让人激动和欣喜p5(这里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论文,大侠老师说过,做论文等于就是做自己,尤其像我的论文,即是研究者,又是研究对象,相信通过论文的出炉,必定有一个不一样的我被呈现,内在的变化、自我的成长必定比外在带来的外显的“成果”更让人铭记与感恩)。第二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促进自身内化更新,从而提升外化实现的能力,而且在于使人表现和实现创造。这使研究蕴涵和生成了人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体现在回望中发现过去的日子有意义、很充实体现在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接纳、欣赏和赞美,内心平静,而且体现在对未来的日子更有信心和期望p6.(我依旧会往自身上靠,开始决定写自己后,很多时候我会回望过去的那个我,接纳现在的我,期待未来更美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