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认为自己犯了错。
(2)自责对方
(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例:
甲:你昨晚没来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运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指责他人。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 因为我 ...... “ 这种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批评往往暗藏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中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尝尝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把愿望说得越清楚,其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自己经常都会犯一个错误,当我听到不中听的话,都会首先指责自己,总感觉这个时候自己真的一无是处,这种自责让自己痛苦很久,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有的时候却相反,听到不中听的话,总是指责对方,从而导致激烈争吵,甚至冷战,把好朋友的关系搞的很僵。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求:
1.自由选择
2.庆祝
3.言行一致
4.滋养身体
5.玩耍
6.情意相通
7.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求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然而,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求。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别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式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想把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完全理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上面的字大家都懂。但是,践行很难,需要不断的去反思自己,看书的时候,如果能连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看书,都不在于我们看多少书,而是在于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变成我们的能力,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好的改变。
如果你也想和别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更加友好,那我建议你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