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央大街 一条大街四种方式 看一座城市的历史

我将第四次去哈尔滨,第一次是去哈工大........看我的同学,第二次去和我的同学去哈工大看她的同学,第三次是和我的同学们单纯去哈尔滨旅游,第四次等几天我将单独在去一次哈尔滨,不管是我的同学,我同学的同学还是一起去的同学们,都推荐和带着我们去哈尔滨中央大街旅游,那时候只有马迭尔宾馆还没吃上马迭尔冰棍,那时候不用考虑买房还是卖房,中国足球还有冲击世界杯的实力 ,猪肉也卖的没这么贵 ,我们梦想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不是深夜饮酒碰杯都是梦碎的声音。


今天在出发之前回忆之后,我想我有四次机会去哈尔滨,那就正好用四种方式讲述我们到哈尔滨的第一站,中央大街。因为这里本身除了建筑美食之外,还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说不尽的故事,那就继续用我很多文章都用烂的一句话,让我们回头望,把故事从头讲。

从历史:

在光绪二十二年签订《中俄密约》之后,中东铁路工程也开始酝酿,铁路东西干线和南北支线的交汇点被选在松花江与支流阿什河边上的良港沿岸,这块地正是在当时只有零星鱼村的哈尔滨,之后一艘名为“神圣应诺肯齐”的俄籍货船抵达松花江哈尔滨江段,船上装载着生活和办公用品。同年,东清铁路工程建设局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自俄国海参崴抵达哈尔滨,开始正式办公。随着铁路工程局的设立和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筑路军队 技术人员和中国工人便是近代哈尔滨的最早移民,一面这些沙俄人员住在工程建设局专门修建的公寓里。另一面就是从山东、河北等地招来的筑路劳工,他们聚居在沿江一带,住在临时搭设的窝棚里

建设局把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劳工筑屋安家,原来此处是古河道,地势低洼且又荒芜。窝棚连着窝棚。为向秦家岗(南岗)和香坊运送筑路物资,他们在泥泞的草甸上铺压出一条土道,经现在的经纬街直通秦家岗,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一条从泥泞里开辟出来的路。由于大街两侧居住的是大批中国劳工,到1900年,俄国人便称这里为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抬头望 低头看:

起初,中国大街是一派中国乡镇风情,俄国的犹太商人最先嗅到了商机,在这里开设了第一批商号 商店 宾馆和餐厅,外国商人纷纷用租地和买地手段在此大兴土木,中国大街不再只是中国工人的立足之地,它很快变成了一条洋味十足的商业大街。如今商业依旧繁华,建筑外部还保持着最初的样子。现在的中央大街两侧光鲜如初的欧式建筑,成了你拍摄“假装在欧洲的”最佳背景。

1924年5月,由苏联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块。铺路用的方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因此又称面包石。当时,一块方石价值一个银元,特别是那些载着洋人的高头大洋马车,马蹄敲击在熠熠发光的方石路上,发出“咯哒咯哒”的声响,震得路两侧参差耸立的欧式建筑发出嗡嗡的回音,方石的铺设使得中国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

到了中央大街则既要抬头看,也要低头看。抬头往上,数量众多的欧式建筑勾勒出独具异域风情的天际线;低头往下,脚底下走的就是民间传说中价值不菲的“面包石”,也因为这些石头,中央大街有了“黄金步行街”的称号。

马迭尔宾馆和马迭尔冰棍:

当地传统老字号披上西方建筑的外衣,这种碰撞和融合总会让人眼前一亮,中央大街除了建筑本身,对于很多人来还是为了美食,去江边野餐,掰根红肠,大面包抹果酱,再来瓶格瓦斯……在马迭尔宾馆前和马迭尔冰棍来一张发朋友去的照片, 中央大街上有许多餐厅和小吃摊,不仅可以品尝到哈尔滨的特色美食,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还记得我第一去哈尔滨,坐的是广州南开往哈尔滨的慢车,火车晚点我在石家庄上车一夜硬座,等快到哈尔滨的时候,看见远处城市和清澈的蓝天很低的白云,那时候第一感觉是一座很有魔力的城市,在第二次感受到的是它的故事,然后它的建筑 美食人文,不管你几次来总会把最开始的认识留给中央大街。大街很长,因为它有着百年的风雨沧桑等你去走过阅读,大街也很短,需要你慢下脚步细细品味,一百年从窝棚连着窝棚从一条从泥泞里开辟,一百年后这是闻名中外,游人驻足的中央大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