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到一年一度的考研季了。
关于年轻人该不该考研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永远也争不完:一些人认为,读研出来后更好找工作,况且工资待遇比本科毕业更上一层楼;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读研纯属浪费人力物力,等过个几年出来机会也溜走了。
马克思哲学指出“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考研与否不能一概而论,个人生长环境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故而也要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益的选择 。
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对立存在两面性:收益与风险、成本并存。作为一个出色的决策者,学会权衡利弊,用理性客观的眼光下决定是必须掌握的必修课。我真诚地希望我的读者也具备理性分析的能力,远离盲从与冲动,不会在失败后对当初的随意感到后悔莫及。
首先我介绍一个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
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受各种条件制约,通常若干个选项中,作为决策人的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而从成本思维入手分析,最核心的要素是帮助决策者通过投资回报率,做出最佳决策,避免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悲剧。
做出决策之前,要最先考虑的是成本,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代价”。如果抱着“不惜一切代价”的愚蠢态度,必将收益甚微甚至必败无疑。
考研的成本
1,长达半年到一年漫长的备考时间
对于考研这种大型考试,长久的备考准备必不可少。根据我的了解,一般大学生考研在大三开学要开始备考,有的甚至在大二就开始准备。而投入的这些时间也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所以这笔巨大的时间投资究竟值不值得?还要决策者本人好好思考。
2,极大的身心压力
根据相关统计,过去20年内研究生入学人数达到了600余万,仅仅去年一年的入学人数已经占据接近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报名人数更是突破百万人大关。从报考人数上分析,考研市场正趋于稳步扩大的局势。
因而在如此巨大的竞争下,经常发生考生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重病不起,以及思想负担太大导致的焦虑甚至患上精神疾病的负面新闻。
3,读研的代价
考研最大的成本莫过于是在长达两三年的研究生学制期间,除了极少的补贴和闲暇时间做兼职得来的报酬,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反而还要负担高额的学费。可能工作的同龄人已经升职成主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技能;创业的同学身价千万,在当地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考研的风险
1,因备考导致实习与工作机会的缺失
如果考研,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机会基本算是报废了,即使实习肯定也是满脑子想着考研,心不在焉根本干不好;更不会出去找工作;对于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而言,还可能失去历史进程中的大趋势福利。(如果大家对这个内容感兴趣,以后我还可以具体说说)
2,读研期间错过的时势变化
就业/时势形势瞬息万变。很多人可能碰上考研时该专业前景还很不错,而几年后可能就很冷门了。辛苦准备几年的“敲门砖”只怕由于市场的饱和没了作用,那可得不偿失了!
3,考研失败
毫无疑问,考研最大的风险是付出了那么多,结果努力打了水漂-根本没有考上!回报没有,成本倒是很大。所以在考虑考研与否前,一定要做好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以免接受不了失败的后果而酿成惨剧。
请各位打算考研的同学注意,考研前务必考虑上述成本和风险。如果是正在读研的朋友,请将目光看过来,接下来我会用我自己的独家眼光介绍考研的好处。
考研的收益
1,高学历能带来进入更高门槛工作的机会
我说一句不中听的话: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企业招募前,最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应聘者的学历高低。别说什么“我能力出众”,可是HR没有时间甄别应聘者的具体水平,所以只好定下最简单的识别方法:看标码大小(学历高低)。
因此大学没有考上985,211高校或者一本院校,而又羡慕大型国企和外企优厚待遇的大学生们,考研绝对是帮助你取得入场门票的最佳途径。
目前中国国民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有5‰,大学生也只占全体人口的3%,平均每6个大学生中才有一个研究生,因此研究生绝对是十分稀缺的高学历。
2,读研可以改变本科的专业
有不少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缺失和意气用事,在选择自己大学专业的时候都做出了不明智的决定。如果确定本专业没有好的对口工作,就业形势很差,那么读研可以你改变专业,找到自己的饭碗 。
3,科研的需要
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的文凭只怕找不到下家。如果钟意科研工作,当然要在研究所里“折腾”一阵,在学校里继续深造几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能方便熟悉日后科研工作的环境。若是想进军国家级科研机构,读完研还要读博甚至博士后。
4,合适的学术环境
如果你不是出于功利性目的(找工作)而读研,而是纯粹对学术有兴趣,渴望过上安稳的学者生活。教教书,讲讲课,一生就这么不断挖掘更深层次的,无尽地知识,在象牙塔里当教授也许正是你想要过上的“美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