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国的节日在国内也开始流行起来,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一到这些节日人们就开始给自己找乐子,各大商家也在洋节中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大赚一笔。
很大一部份人认为这是国人崇洋媚外,个别城市一过洋节,特别是圣诞节就会出现以下画面,比如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最后是少不了环卫工人的清扫
为了遏制这种风气,政府还发了通告
只要每到过这些洋节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国人对的传统节日的热情就比不上洋节呢?
然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洋节侧重于浪,传统节日侧重与吃。
先看洋节,比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你第一个反应能不能想到这些节日的代表食物,貌似就是情人节送玫瑰,感恩节送彩蛋,万圣节小孩捣蛋要糖果,圣诞节做圣诞树,吃火鸡,没有什么能代表这些节日的食物。
再来看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喝腊八粥,基本上大多传统节日都有一种代表食物,只要一提到该食物基本上就能想到与之相关的节日,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饮食文化都不尽相同,过节吃的食物可能也会有所差异,但不管怎样,吃绝对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核心。
而且我还发现大多西方节日是从宗教中发展而来的,而传统节日大多是以祭祀自然,先祖,家族发展而来。这两者就有一个重要的社交属性产生很大的不同,社交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由于西方节日是从宗教发展而来的,那么一个宗教的诞生肯定是会有信徒信仰,有信徒的信仰,那么宗教领袖就会组织信徒为了信仰该宗教而举办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信徒就会交流,达到一定的社交目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西方节日就变成了侧重于社交的节日,也就是我开头说的浪。像愚人节做恶作剧糊弄人,万圣节扮鬼吓唬人,感恩节相互寄送彩蛋,都是带有明显的社交属性。
这倒也不是说传统节日没有社交属性,而是相对西方节日来说,传统节日的社交属性要小得多,或者说是带有以家庭为核心的熟人社交,亲人社交,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你想想是不是基本都是和家人度过的,或者说这些节日是适合出去浪呢?还是适合在家里陪伴家人?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节日里的食物在平时也能吃得到,吃这个属性也渐渐被人忽视,再加上交通便利回趟家也不是什么难事,越来越多人不再重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过年也说没有年味,节假日一放假就是出去浪,反正平常都是上班,不趁这个机会好好浪下感觉有点对不住这个节假日,而恰好西方节日又能满足国人浪这个需求,再加上各大商家做的促销活动,一言不合买买买,所以这些洋节在我国流行开来也不是个难事。
今天光棍节,不是光棍的朋友好好把握自己的对象,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又会变成光棍;是光棍的朋友也不要忧伤,因为未来光棍的日子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