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一股脑儿把这群人写了吧,标题都是随随便便统一的《……的那个人》。这群人都是初一认识的,后来总在一起玩儿,很意外的没有随着分班和两次毕业而走散,今年,是我们认识的第十年了,
这篇写王珊,外号33。
她是一个很外向的姑娘,初中的时候,喜欢八卦,喜欢说话,我们这群人里的几个外号,大多都是她叫出来的。简而言之,这个人煽动能力特别强。
上大学之后,我经常也会想起他们。每次想到33,我就会想,她一定过得很快乐吧。她的性格很好,在哪儿都能交到朋友,她本人又很优秀,一定会过得很好。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只有极其偶尔的时候,才会有人聊天。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私下的联系,我除了朱珠和王志伟以外,几乎没有和其他人联系过。所以其实我对33的大学生活一无所知。
高中的时候,虽然认识了很多人,但总觉得自己是没什么朋友的。我习惯性的和其他人保持着一种友好亲切却不亲密的关系。在我心里,朋友是很珍贵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把人称作朋友的。
高三那年,河图的新专辑《NL不分》,即将开始众筹预售,一张CD和一个小狐狸手办,加起来二百多吧,已经超出了我全部的财产。那时候没有花呗,也决计不敢向家里开口,考虑了一下,我去对面教学楼找了33。
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借钱和示弱、撒娇一样难以启齿。虽然现在也没好到哪儿去。而且借钱的目的是买专辑,而不是“正事儿”。
但是33听到我说想买专辑,她的反应却是“买啊!肯定要买!”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自己松了一口气。
回到教室以后,我想了一大堆,大概是在想,自己认识那么多人,可遇到困难想要寻求帮助的时候,找到的却是33,这说明我是信任她的,知道她不会嘲笑我,不会打击我。
当时很感动。
33令我感动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她说自己在淘宝上看到了一个东西,特别好看,我肯定会喜欢,所以她打算买来当我的生日礼物,但是有点贵,她还在攒钱。
比如她知道我喜欢河图、喜欢古风、喜欢汉服,会很自然的接受,并且愿意去了解。
比如她从来没有当面夸我,却会在跟身边的同学聊天的时候,说“我有一个朋友,她写东西特别棒”。这一点,我是在认识了王冬之后才知道的。
十八岁生日的时候,她在礼物里附了一封短信。她说,跟别人提起你的时候,我总是特别骄傲,就像是自己那么厉害一样。
我何尝不是这样呢。大学以后,看到“33”“三三”“珊珊”的字眼,下意识就会想到她。和同学聊到老朋友、聊到中学时代,也总是会提到她。我也会很骄傲的跟别人说,我有一个朋友,她性格好,而且很优秀。
从高中开始,我就为自己有这样一群朋友而骄傲。转眼之间,三年三年又四年。十载光阴一晃而过。我很庆幸,遇到他们,一路走过来,都没有放弃过我。
今年因为疫情,在家时间特别久,我们的小群变得热闹,有段时间还经常一起玩狼人杀。那种亲密的感觉,就如同每天都在一起、不曾许久未见一般。
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都考了研。我希望他们以后的人生,能如自己所愿。
也希望很多年以后,我们还是可以站在一初中门口一聊就是半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