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写在前面
为什么要写【数据分析思维】这个系列文章?还是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数据分析师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相信不仅是想入门的小伙伴,已经入行很久的数据分析师可能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不清楚。数据分析师是每天被各个业务方呼来唤去的提数工具人么?还是被各种不靠谱的可视化软件蹂躏的报表maker?还是好不容易做了个专题分析,却被业务方嫌弃不说“人话”的,只会纸上谈兵、指手画脚的外行?
我相信每个数据分析师都会多多少少经历以上的心路历程,直到某天突然明白数据分析的终极奥义,才能跳出这个让人迷茫的怪圈。原来数据分析是要:熟悉业务,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业务的理解发现业务上的问题,然后提出分析的方案,然后再是用工具提数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并推动相关方实施落地,进而解决问题,完成从业务中发现问题,再回到业务中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这才是数据分析的真正意义。
明白了这些,你可能就会发现,区别于其他的开发类工作,数据分析是以业务、思维为主、工具为辅的工作,重要的不是你会多么高端牛逼的工具和算法,而是你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形成分析思路,这才是数据分析师拉开差距的关键所在,至于剩下的就是怎么具体实施,这个,找个实习生也能做,哪部分工作含金量更高、被取代难度更大,一目了然了吧?
这也是我写【数据分析思维】系列文章的原因,数据分析本身就是业务和思维为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清晰完备的思维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知道怎么做远比实际做要重要的多,代码未动,思维先行,懂得运筹帷幄才能走得更远。
图片
图片
01
什么是逻辑树分析?
数据分析工作中有很多复杂的业务问题,无法直观地分析出原因所在,需要抽丝剥茧,逐层拆解深入,才能挖掘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逻辑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是数据分析中最基础的一种方法,常常与其他常用的分析方法一起使用。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麦肯锡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
逻辑树是所界定的问题与议题之间的纽带;它能在解决问题的小组内建立一种共识。逻辑树满足三个要素:
要素化:把相同问题总结归纳成要素,找出关键因素
框架化:将各个要素组织成框架,遵守不重不漏的原则
关联化:框架内的各要素保持必要的相互关系,简单而不孤立
逻辑树分析的作用是,当我们面对一件复杂的事情或问题时,逻辑树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提供一个分析和思考的切入点,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02
逻辑树分析的步骤
逻辑树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将原本模糊笼统的问题,确定为一个个具体的、单纯的问题。
第二步:分解问题。
将问题的各个结构拆分成一个个更细致的的、互相独立的部分。
第三步:剔除次要问题。
针对各个部分再依次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剔除那些不重要的。
第四步:进行关键分析。
针对关键驱动点,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方案。
第五步:制定方案。
将思维过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
逻辑树分析法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费米问题,在求职面试中,经常会考察这种问题:
上海有多少辆出租车?
全国有多少个加油站?
纽约一天有多少穿红色衣服的人?
诸如此类的估算问题,被称为费米问题。
一般人拿到费米问题这样的题目就会觉得已知条件太少,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解决,干脆凭感觉瞎猜一个数字。这其实忽视了面试官考察的目的,他不是要你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想考查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你需要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而不是一上来凭感觉胡说八道的人。
03
费米估算案例
某CBD楼下有一个奶茶店门店,面积约为40平方米。请预估该门店每周的营业额。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费米估算问题,出现这类问题,并不是要求你要十分精确的计算出最终数据。而是考查你分析和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基于上述逻辑树的3个要素,我们把这个问题逐层拆解,首先奶茶店主要以饮品为主,我们主要估算奶茶的销售额。
营业额 = 消费人数 * 平均消费金额 (区分工作日和周末)
消费人数 = 营业时间 * 单位时间消费人数 (区分高峰时段 + 低峰时段)
我们可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2个角度进行估算,整体思路如下:
1、从需求端估算
每天多少人喝咖啡
CBD一共有多少人
喝咖啡的比例
每人每天喝几杯
2、从供给端估算
工作日供给
忙时供给
忙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忙时
闲时供给
闲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闲时
周末供给
忙时供给
忙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忙时
闲时供给
闲时每小时多少杯
一天多少闲时
3、估算过程
每天按照12h营业时间计算,其中客流量大有4h,客流量小8h(正常估算)。
休息日平均营业额/4工作日平均营业额(正常估算)。
工作日流量大的时候,每3分钟接一人次,人均消费30元(高估)。
一个店40平米,我们假设50%的比例,那就是20平米,可以站下10个人(低估)。
那这样工作日高峰时间段每小时消费人数= 1h/3min * 10= 20 * 10= 200 个,非高峰估算60个。
那工作日一天 营业额 = 4 h * 200 个 * 30元 + 8 h * 60 个 * 30元 = 38400。
一周的营业额 = 38400 * 5 + 38400/4 * 2 = 211200。
04
总结
通过上述一个费米估算的案例,直观地展示用逻辑树分析拆解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其实,对于很多业务问题,都可以用逻辑树分析解决,比如常见的“DAU下降问题”、“支付转化率下降问题”等,都可以用逻辑树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地梳理出影响因素,并逐个进行假设,通过逻辑树分析出原因之后,就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同样可以借助解决问题的逻辑树实现,做法与分析原因类似。
以上就是数据分析思维系列-逻辑树分析的主要内容,更多【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面试笔试】、【数据分析统计学】系列干货内容请回翻公众号,更多数据分析干货文章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如果觉得不错,也欢迎分享、点赞和点在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