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的人,想当然的把学校里的「学术思维」带到职场中,结果会发现,在职场中,这种「学术思维」并不好用。你如果坚持用「学术思维」,还会在职场中吃不少苦头。
「职场思维」并不是学校里的「学术思维」的延续,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学术思维」:思考者与思考对象之间是分离的,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而且,思考对象也不是思考者在现实生活中有直接关联的人。
就好比,你研究一个什么课题,你在研究过程中,不用考虑:你的研究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什么影响;被研究对象对你的研究会有什么感受。这些你统统不用考虑,学术研究就是研究,是很单纯的。
这样的思考结构,决定了思考者的思考结果,不会影响、改变思考对象。
而「职场思维」就不这样……
「职场思考」:思考者与思考对象是融为一体的,思考者与思考对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思考者本身也是思考对象的一部分。
我们在职场中,做的任何一件事几乎都与自己的利益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你只想着自己,别人肯定不干;你只想别人,你自己也不干。那么,怎么想才对,这里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就需要你去拿捏分寸、控制火候。
听起来有点玄乎,可这就是职场。这也是想要在职场获得成功,不易的地方。
这样的思考结构,决定了思考者的思考结果直接会影响、改变思考对象。
从上述对两种思维的描述,大家是不是发现了「学术思维」与「职场思维」之间巨大差别了?
我们可以来归纳一下:
从思维结构上来看:
「学术思维」的思维结构是确定的,而「职场思维」的思维结构却是不确定的。
随着一个人在职场的中地位越走越高,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场思维」时所使用的结构是不确定的,是会随着人、事、物、时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这方面内容,便签君说会在以后和大家做更多的分享。
从思考的过程来看:
「学术思维」主要依靠的是逻辑与知识。
而「职场思维」最主要依靠的,不是逻辑与知识,而是直觉与常识。这对于才进入职场,或者在职场中层级不高的人来说,有点不可理解。
但是,在职场中的思维,主要依靠的是直觉,以及常识,逻辑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用来表述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工具。
很多职场低层级人员把SWOT分析法,当作思考工具来用。这在高层级职场人士看来,就是一种比较幼稚的做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有了结论以后,用来表述的工具,并不是用来思靠的,而结论一定来自直觉。
从思维的标准来看:
「学术思维」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纯理性。
而「职场思维」的标准则是价值观。这也就是最近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大品牌的大老板,一直在强调价值观的原因。
企业在不大的时候,个人在层级不高的时候,以利益为思考标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一交上好运了,企业变大了,个人的层级高了。以利益为导向的思维就会给企业、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局限。
这个时候,在争名夺利的环境中,真正能让企业发展、让个人进步的,就不是利益导向的思维,而是价值导向的思维。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正确的价值观,最好在低层级的阶段打好基础。否则,做惯了小偷,一下子要做君子是很难改过来的。万一你交上好运被提拔了,再想学做君子就不容易了。
这也是便签君一直在讲的「转换公心、玩转职场」的重要性。
从思维的结果来看:
「学术思维」的结果很简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正确或者错误。在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研究的结论无外乎两种结果,不是对的,就是错的。
而在「职场思维」中,没有对错的概念,只有合适或者不合适。
很多新入职场的人一定听到过不少职场老兵在说「没有对错之分」的话,觉得不可理解,在职场中,确实不能用对、错来认识,只能用合适、不合适来衡量。这也是「职场思维」玄妙的地方。
「职场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如何开始学习呢?
第一,一定要记住,转换自己的心理模式,从「私心」转变到「公心」心理模式。如何转换「公心」模式,请看前文。
第二,先想别人再想自己。先想别人,并不是不让你想自己,而是先想别人,才能更好的为想清楚自己做好准备。
第三,想别人怎么想呢?要懂得角色转换,要像「别人在想TA自己」那样的想别人(这句话有点绕,但很重要,再看几遍)
第四,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记住,不要把自己当作自己去想,而是要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别人」去想。这样做,你就学会「跳出来」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