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线过几天就要出来了,考研的同学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决定了一部分单科较低的考生是否有机会进复试,而对调剂党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国家线发布之后的调剂系统很快就会开放。
现在已经三月初了,没有考研的同学们都在校外的公司实习了,宿舍里仅剩我一个人,一边搜集调剂信息,一边有气无力的准备复试考题。我把有可能接受调剂的学校和联系方式写在了一张纸上,甚至打开了百度地图,搜索学校的名字,看看离家有多远。做火车高铁要几小时,坐飞机又要几小时。但看着那些陌生的学校名,我真的动摇了。我到底要不要调剂了?我想去这些学校吗?值得吗?
我终于知道,考研中最难的不是初试,而是复试和调剂。
这场信息战中,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和人为因素了。对外声称学校名额已满,再偷偷为某几个考生开放几小时; 初试前靠家庭关系联系导师提前预定名额,这些 “传闻” 中的“黑幕”原来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事实啊。
如果说一志愿是看分数说话,那么调剂就是本科+报考院校+分数的综合较量。本科211和985的学生即使考得不太好也有机会调剂个211,但对于我这种本科双非(非211 985),大学期间也表现平平的大多数考生来说,在调剂的菜市场中毫无竞争力可言,这就是实打实的门槛。别人是有机会去挑选自己心仪院校的,而我们还得苦苦求着自己原本根本没了解过的学校给自己一张“爱的号码牌”。真是违背初心啊,很无奈。
小时候受“有志者事竟成”、“水滴石穿”等太多名言警句影响,总觉得我努力了就会有好结果的。后来才知道人生有太多“求之不得”的苦。而我现在正面临着——调剂了是不甘心的,不调剂又没有学可上了。要不要将就,将就和不将就的成本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是我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