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湾:一宅一巷皆人文

清晨第一缕阳光漫过婺源的山尖时,我推开了民宿的木窗,晒秋的景致正铺满台面。江湾的清晨格外透亮,空气中飘着新晒谷物的清甜。

带着这份秋意,我推开民宿木踏入江湾。眼前,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沿梨园河铺展,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江泽民主席的祖籍宅第。游客们围在导游身旁,听她讲诉宅第历经百年修缮的故事。


从祖宅出来,拐进一条窄巷便到了曾接待过江主席的教师家中。主人热情地介绍当时家访的情况。墙上老照里,有江主席与家人的合影,让这间普通民居多了份温暖记忆。

步行五分钟抵达江一麟纪念馆。展厅内挂满他的书法作品;后院复原的卧室里,古色古香的雕花拔步床、案头的文房四宝,仿佛仍能窥见这位明代廉吏伏案理政的身影。


紧邻的江永纪念馆则透着书卷气,作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学术成就在此尽数展现。纪念馆分三进院落,后院的 “慎修堂” 里,还原了他授课场景,尽显学者风范。


走出纪念馆,才算真正融进江湾的日常。街巷里房屋陈旧、满是烟火气。老奶奶坐在门槛上择青菜,和晾晒谷物的大妈聊着家常。竹篮里的毛豆还带着新鲜的豆荚。


几位村民扛着刚从田里收的玉米,边走边聊今年的收成,脚步踩在青石板上发出 “笃笃” 声。

途中遇着几处正在施工的古宅,工人师傅们握着小型电动机械修缮木梁,旁边堆着备好的杉木与青瓦。“都是保护性修缮,不破坏老屋筋骨。” 施工队长解释道。


行至江氏宗祠时,才懂 “雄伟” 二字的分量。祠堂正门上方的 “江氏宗祠” 匾额为乾隆年间所制,黑底金字透着庄重。

江湾古镇深处,青石板路引向江家祠堂,朱漆大门透着庄重。推门入内,过天井便见正堂 “永恩堂” 匾额,两侧挂江氏先祖画像,画像下供桌摆着鲜瓜果和糕点。

祠堂白墙刻 “忠孝节义” 四字,墨色深沉不褪,是家族家训与文化精髓。

支撑祠堂的木梁雕梁画栋,松鹤延年、梅兰竹菊、缠枝莲纹等图案精致,深褐底色上金粉、朱砂勾勒的纹路,百年后依旧鲜活。这里既是江氏传家风之地,更是古镇历史文化的缩影。

回望走过的一宅一巷,忽然明白江湾的魅力不是单一的景点,而是历史与生活交织中,让这份底蕴鲜活起来。这趟江湾家访,终是不负 “一宅一巷皆人文” 的期待。这古镇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着故事,每一笔都透着温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