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瑞达利欧:一台持续改善的“永动机”

        今天终于听完了《原则》一书,不妨对瑞达利欧和桥水公司来一番印象速写吧:

        整体而言,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形容瑞达利欧:他就是一台持续改善的“永动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痛苦+反思=成长。他不仅极其善于从自己的错误当中总结反思,还能够从公司里其他人的错误当中总结经验,深刻发掘不足或失败背后的原因,从而通过制定各种工具,定量化的衡量指标,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通过打造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最终将它们抽提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行为“原则”,用于助推自己和公司不断进化,不断迭代。在他的培育下,桥水公司已然演化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自生长型组织。对于这种个人和组织,我们可以大胆地判断,虽然他们今后仍然会不断地犯错(谁又不是呢?),但是每一次犯错都会使其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强大。所以,千万不要尝试去嘲笑他们的错误,因为当你在嘲笑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默默地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上只能算是对瑞达利欧以及桥水公司的白描化速写吧,但其实还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感兴趣的细节。比如说,瑞达利欧是如何反思自己1982年的致命错误的?他是如何从一个极度自负的人“突变”成一个头脑极度开放的人的?他是如何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弥补个人决策的不足的?他是如何创建并推广“集点器”“棒球卡”“问题日志”“分歧解决器”“每日更新”和各种“量化指标”等等一系列的工具,以及“创意择优”的基本原则,来帮助自己和公司进行合乎理性的高效的做出最优化的决策?他们创建的这一系列工具,在我看来就属于管理领域的“发明创造”,对于管理这门学科而言,我认为都是有积极的贡献的。

        当然,我更关心的还是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对我的成长有帮助的东西。1. 在认知层面,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想方设法进行“持续改善”。“持续改善”的前提是要足够谦逊,头脑极度开放,善于处理分歧,善于集思广益,善于对错误和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从结果来说,就是要将反思所得抽提成自己的“原则”,并用这些“原则”来指导自己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这一点自己以前并没有刻意为之,在今后应该积极采纳并落实。2. 在执行层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和桥水开发创建的各种“定量化的衡量指标”。比如说,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某项工作?最常见的情况是通过该人的同事或直接领导来给出整体上模糊化的判断。但桥水居然成功地将一个人过往的各种决策,各项能力指标(专业能力如何,是否遵从“创意择优”原则等等)都想方设法地定量化了!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有理有据地给出最准确的判断。在我看来,是否能找到合适且准确的“定量化的衡量指标”,往往是决定执行力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很多人年初设立目标到年底时通常都无法完成呢?答案或许就在于缺少“定量化的衡量指标”,即半年内应完成的指标是什么?一个季度呢?每个月,每周的定量指标又是多少?又或者,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定量化的衡量指标”的重要性,但是却卡在了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定量化指标。比如,如果一个年度目标是找到对象,该如何设置定量化的衡量指标呢?所以,我认为,高效执行力的核心便在于找到合适有效的定量化指标,而这正是瑞达利欧和桥水所擅长的,也是我应该着重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听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隐约觉得瑞达利欧和毛主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周总理说毛主席打仗是“不贰过”,从毛选(比如《实践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等等一系列文章)当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毛主席是极其善于从失败当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打仗的“原则”的,差别在于瑞达利欧总结出的是应用于投资和生活中的“原则”。而作为读者,我们每个人则应当借由这一套方法论,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人生轨道的诸般“原则”,从而使自己也演化成一台具备自生长属性的持续改善的永动机!

        不过,对于好书而言,听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好书是值得一遍又一遍地细读的。毫无疑问,《原则》便属于这一类。它就是一个绝世高手传给世人的一本《九阴真经》,善用之者终有一日必将登顶华山之巅,与高手一起论剑论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