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出自被誉为“文字鬼才”的马伯庸笔下,翻开此书,你会感叹一个古董行当里的文化传承和江湖险恶。而在整部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强大的古董鉴别知识或故事情节,而是始终贯穿全书的一句话:“鉴古易,鉴人难”,这也正是这部书里最触动人心的一句话,这才是整个书的文胆。
东西再好也是死的,是真货就是真货,是赝品就是赝品。这个是可以做到完全理性分析的。只不过有的人知识丰富一点,阅历丰厚一点或者像文中五脉一样,在鉴宝方面是家族传承,能掌握许多外人不知道的诀窍。但这些都不能影响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即使你做旧的水平再高,东西依旧是赝品。买东西的人打眼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会打眼。现在的人打眼了,不代表将来的人也会打眼。所以鉴宝这件事完全是一个客观理性的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在主人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题的路途上,他鉴出了许多珍宝,更鉴出了人心……
鉴宝有法可循、有器械可用,只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与丰富的鉴宝经验,一件宝物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难分辨。但人心的复杂,亦是说不清道不明,真假难辨,错综复杂。
看人完全是一个感性的事,我们没法在一个人死后看看他这一辈子都干了多少件事,然后算算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评价一个人,往往是基于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道德环境。在历史上,海瑞在当时的道德环境下就是一个模范,严嵩在当时的道德环境下就是一个奸臣。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视角去看,海瑞的道德模范是用一种近乎变态的做法追求到的,严嵩是一个奸臣,但是真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么。所以,鉴人没法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方法去做,一个人不是非好即坏,也不是非黑即白,人是个感性动物。鉴人永远都是感性主观的。
“世外人,法非常法,然后知法非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幅对联恐怕以我的慧根一辈子也参不透。但是这幅对联隐约给我的感觉是,天下本无法,法是不能用语言去概括的,无法才是最好的法。天下事,都要论个是非,可凡事哪有那么多是非可论。这个倒是和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很是相似。所以慧能法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普通人,若能参透法非法那就能成佛了,这也是所谓的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吧。
在人生的这一条路上,时时刻刻充满岔路,而不归的迷途,却又往往跟欲念纠缠不清,在我们社会中,谁又能体谅孤独、懂得痛楚、心无旁骛呢?信任和背叛随时都有可能纠缠在一块,要怎么去看清,要怎么去信赖,都要靠自己的心。当谜底揭开时,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早早有了定数。
其实,不管是故事中的人也好,还是现实中的人也罢,只要守住本心、守住初心,就能走出迷途,万里晴天。最后用“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共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