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者;第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能先管理好家庭,自己的家人都管理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那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的教育,对父母的孝敬可以用于服务社会,对兄弟的友爱可用于回报社会,对子女的慈爱可用于管理民众和下属。
道德,是真正的传家宝
家长做为家庭的管理者,要为家人撑起一片天,那么在这片天下干什么呢?那就是家教,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给孩子留下什么?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训以及正确的价值认知,这些都是家庭中厚实的载体。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耕读传家又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每件事的来历里,都暗藏着它的过去。好的家风家教,始终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家风,是孩子成长的指路明灯,暗藏着孩子的品质和未来,是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
爸爸过世较早,妈妈传递给我们的家风是三个字:孝、勤、俭。无论是对姥姥还是爷爷奶奶,妈妈都能做到尽心尽力地孝敬,在她的身上我们姐妹两个懂得了何为真正的孝;勤劳在妈妈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她一生都在忙忙碌碌、奔波劳累,为了我们这个家劳心劳力,直到现在为了不给我们添麻烦还在外面工作;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是我们家惯有的作风。
生活方式承载家风家教
无论是道德传家、耕读传家还是诗书传家,最终都要落实到这家人的坐卧行走上,是生活方式在承载家风,形成家训。曾国藩提出从三个方面看待一个家庭的成败:第一看子孙睡到几点?如果睡到艳阳高照,那么这个家庭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劳动的习惯影响人的一辈子;第三看子孙有没有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
作为家长我们言传身教的首先是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要先把根扎的牢固,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