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做饭,但起初是迫不得已的。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不会”这回事…当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时候,你自然就什么都会了。
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玩,做饭、洗衣完全不是那个年龄要考虑的事,每天完成规定作业后就和村里小伙伴各处疯,累了、天黑了回家也有香喷喷的饭菜在等着。可后来某一天,那个世界上最高的人变得不如我高的时候,有个声音在讲“该是你长大的时候了”。
站在灶台前,手握锅铲,战战兢兢的回想邻居在白天讲的做法。下了油,倒入不知是肉丝还是肉块的东西翻炒,想着外婆猪肉都要煮半个多小时,那炒就更废时间了,于是炒啊炒,等出盘的时候已是焦糖色的肉渣,那以后也懂得了调上淀粉的肉丝也会更爽嫩细滑且快熟。有亲戚朋友来看望外爷外婆时,得炒几盘菜呀,也就会了后来的糖醋白菜、青椒肉丝、番茄炒蛋、干煸四季豆,现在回想,这些最简单的菜肴却是一生中的启蒙菜。
大学几年就像是一种自由,一种解脱,决计不会再碰一下菜刀;谁知呢,初高中的腹痛竟是工作后的胃炎拌胆汁反流,或许医生也知对于年轻人只有恐吓才能起作用,于是严格按照医嘱过着日子,怕什么胃溃疡、胃穿孔甚至胃癌找上门。三天不练手生,何况大学三四年;于是又回到当年战战兢兢的日子,幸而如今网络手机十分发达,各种菜谱一应俱全,重出江湖倒还是顺利。于是生活就演变为一日三餐亲力亲为。
起初一直觉得对于做饭这件事,自己是“被迫”的;被迫承受家庭煮饭婆角色;被迫按照医嘱去吃清淡,少辣的东西,一直有种牛不吃水强按头的不舒服感。
某些天,一句句“好久来你家趁饭啊,好久每吃你煮的东西了,怪想的”频频出现。吃完饭窝在沙发看电视,听他们在厨房意犹未尽,才发现得到认可的感觉很棒,很舒心。
以前,心里一直消极的认为做饭并非我本意,我是被迫以及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而把它当做一种负担,从而忽视了它的美以及它带给我的快乐。
做饭尚且如此,那生活呢?
每天埋首于工作,当抬头之时已是华灯初上;蓦然惊悚,又是一天了!匆匆赶往地铁公交站,扬手揉一揉酸乏的脖颈,赫然发现每个人都是戴着耳机,手指匆匆的翻着屏幕,脸上隐隐透着焦躁与急迫,生怕错过了某些重要的朋友圈。
工作时,你埋首工作,无暇顾及周围世界。那下班后也不曾去看一看周围环境,比如去树林里听一听的虫鸣鸟叫,去幼稚园感受童言稚语,去广场上体会一下老年人夕阳下热情的舞蹈,去山间呼吸干净的空气,去厨房感受火力的魔法,去图书找回久违的学习氛围,去放下手机和陌生人来次长谈,去摘下耳机到音乐现场感受内心的激情,去关掉网络找回难得的宁静等,你有这样做还是忙于生活?不,或许该说生存,有时生存更为恰当。
而这些曾经的我没有,曾经的你想必也没有,难道我们要等到垂垂老矣之时才看得见身边的美好吗?
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村上春树写到。
别再只是一味的说生活枯燥无聊乏味,世界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心。
生活中小确幸场景有很多。
早晨透过窗帘照进房间的阳光、坐公交时刚好有座位、前面牵手的老伴儿、发现某件裤兜里有五块钱、快递比预期提前到达、排队时有人中途离去、刚到公交站要搭坐的公车就到、抢到限量演唱票、化美美妆的时候刚好遇见心仪男神。
这些都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如今社交似乎很紧密,每天短信来语音去,每个人似乎都很“忙”。可是放下手机时又觉得心里很空虚,没有着落,对于空虚的到底是什么又说不清道不明,终日惶惶不安,若有所思。反观有些人,似乎生活无忧无虑,过着没心没肺的日子。其实生活哪里会是无一丝烦恼,关键是烦恼多于快乐,还是快乐多余忧愁。
而快乐的来源是由就取决于你对生活看法,因为生活的确是一面镜子,你笑他就笑。
生活不是时刻充满“大欢喜”,但小确幸却很多。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发现这些小幸福,慢慢累积成大欢喜来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