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二十六年了,我很少会想到故乡。今天,菜店里的那一堆水灵灵,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的马齿苋却生生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
我想到了,每逢夏日的晚上,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经常会从篓子里掏出几把马齿苋,然后经她洗洗烫烫、调调拌拌,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凉拌马齿苋就成了我们晚饭的美味菜肴。
于是,我把马齿苋买回家,用百度搜了这道菜的做法,然后按照步骤,精心调制后把它端上桌,本以为会换来儿子的称赞,可是他夹了几筷子便意兴阑珊,去吃面包蘸番茄酱了。
那盘马齿苋就那么孤零零的被丢在饭桌上,无人问津,它像极了我那孤独的坐落在乡村一隅日益破败的故乡。
小时候,故乡虽然地处偏远的乡村,但那里总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有晨曦微露时村民们说笑着三五成群下地干活的声音;有上学时邻居家的小伙伴吆喝着结伴上学的身影;有哪家妇女在大声呼唤着丢失的一只鸡;还有谁家新添一口人在大路上摆着大桶的红糖水、大盆的馓子,热情的招待着过往路人;还有鸡鸣声、狗吠声……这样的故乡让人感到温暖,能触摸到生活的气息。
记忆中的故乡是亲切而美好的。我家房前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那条河,夏天我们在河水里扑腾,冬天在河里溜冰;村庄后头那一片树林,我们可以去找蝉蜕,摘桑椹;邻居家的那棵大枣树,每当枣子成熟时,大人拿着竹竿打枣子,我们在树下欢呼着捡拾……
故乡,曾承载过我们那么多童年的欢乐。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故乡慢慢有了疏离感。是从我高中时开始在异地求学开始?是从我们举家搬迁搬出故乡开始的?还是从二十多年前卖掉老屋的时候开始的?我不得而知,但在我内心深处,每次回故乡我便对宋之问那句“近乡情更怯”有了更深的体会。
记忆中,最近的一次回故乡是在四年前,我堂弟结婚时。
儿时的玩伴有的已经远嫁他乡,有的在外打拼,有的在异地结婚生子。回故乡时,所见之人几乎都是新面孔:老年人愈发苍老,难以辨认当初的样子,中年人越发世故,每聊五句话必然离不开在哪买房,银行有多少存款,孩子上的什么学校,家里买了几辆车这样的话题。
甚至和久居故乡的亲戚交谈时,都会有几分尴尬,或许还隐隐存着几分嫉妒,几分幸灾乐祸,几分庆幸,几分心酸,谁知道呢。只是随着那间隔在交谈中越来越长的沉默,我渐渐意识到,回不去的不仅是故乡,还有渐行渐远的乡情。
那一次,站在那条满是泥泞的乡村小道上,我说不清是失落还是失望。故乡在我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的记忆已荡然无存。曾经的故乡是净土,是乐园,现在是疮痍,是破败,还有淡漠的乡情。
记忆中的的那片故土再也回不去了,记忆中的那份温情也慢慢消逝了。
作者戚晓玮,微信公众号为“思考的苇草”,已发表九十篇原创文章,惟愿在平凡生活中做一棵能思考的苇草,在思考中抵达内心的宁静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