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的微博收到了一个妹子的留言。
这位妹子是某高校大一下学期的学生,性格偏于内向。也许是性格原因,在宿舍里,她和室友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
妹子一直信奉:“惹不起,躲的起这个道理!”所以,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过得小心翼翼,生怕与室友发生冲突。
可躲来躲去,矛盾还是爆发了。
就在前几日,妹子与一名室友,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大打出手。两人分别都挂了彩,学校派人调查事情始末,本是妹子那名室友先挑起的事端、动的手,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为妹子说话。最后,妹子和同那名室友一起被校方通告批评。
她非常的痛苦,发来长长的一段文字与我倾诉事情的始末,向我寻求和室友相处的办法。而我给到她如下的几点相处建议:
1.切勿一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死磕
宿舍,本就是一个群居的空间。
而独生子女这代人,大多数同学在家中都是父母的宠儿,甚至一大部分在读大学之前,从未住过宿舍,自然也就不会懂得宿舍的相处之道。
于是在这批独生子女,刚融入到大学宿舍生活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宿舍本就是群居空间的本质,一味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懂得相处、一味的沉寂在自己的小事业中,渐渐的他们于自己的室友矛盾丛生、越走越远。
读大学的时,我的同学小何,就是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当年我们的宿舍是上下铺的格局,小何住的是下铺。她非常讨厌别人坐她的床铺,于是每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自己生着闷气,然后与室友们冷战。一味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与自己死磕,最后导致了她与其他室友有了很深的矛盾,渐渐的她成为了宿舍里大家孤立的对象。
讨厌自己的床铺被坐,本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换种思维,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如果当时小何可以调换一个上铺的位置,换一个角度来处理这件事情,一定不会与室友产生那么深的矛盾。
2.多些理解与包容
大学时期,室友大多数都来自于天南海北。在彼此相遇之前,都说着彼此都听不懂的方言、有着差异很大生活习惯。再在加上,每个人的性格本就不同,相处时有些小小的摩擦是在所难免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皮卡哈特认为,不同人的性格和价值观都是难以改变的,室友更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就比如,我的大学室友,他们几乎是“夜猫子”,而我又习惯早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就是在对方睡觉时,尽量保持安静。
有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的进行沟通。
如果你与你的室友产生了分歧,那么一定要把你的需要和不满第一时间告诉你室友。如上文中提到的小何,她在有需要和不满时,并没有及时的与室友进行沟通,而是自己吧事情一直憋在心里,导致自己越来越生气。
当然,在对室友表达需要和不满时,也一定要注意说的语气和态度。就事论事,不要一味的指责个人,然后在通过彼此讨论和协调,制定出解决的方案。
在与室友闹矛盾时,我们都会范:不是“听我的”就是“听你的”这样的错误,所以才会让矛盾深化。而正确的理解和包容,是室友间的相互合作,平等的妥协。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闲谈莫论人非
无可厚非,男生宿舍相对与女生宿舍来说,矛盾点要少很多。
大部分的男生,都是大大咧咧的一种性格。或许今天刚刚与你打完架,明天便可在一个桌子兄道弟,喝起酒了。而女生大多心思细腻,会经常为一些小事情而计较。所以,在本就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你的一言一行,非常的重要。
慧律法师在《佛心慧语》中曾提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句话,在我们宿舍相处之道中,同样适用。我们说到底,都是凡人,谁能没有一点过错呢?太过于纠结别人的错误,在别人背后谈论其他人的是非,这样不仅自身痛苦,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大多数人会认为:“今日你同我说了她人是非,难保哪天你不会与别人说起我的是非。”所以,大家对待那些喜欢谈人是非的人士,都会敬而远之。
4.尊重他人,也要勇敢说不
如果室友之间,不能够做到相互喜欢,但是,起码的相互尊重也是要做到的。
比如,不擅自吃室友的食物,不随意使用室友的物品和钱财。虽然,看似是芝麻大的小事,但却足能表现出,你对他人是否尊重。
如果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便先从尊重他人开始。
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也要勇敢的说拒绝。而不是办不到还碍于面子,不去拒绝。最后,你自己心里搞的很不舒服,室友托付你的事情,你还办的不好。室友之间互相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要适当的帮助,而不是盲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大学,本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在我们踏入社会之前,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教会我们进入社会后的生存和相处之道。而与大学室友的相处和沟通,也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后的团队合作和同事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因此,与室友如何相处,同样也是大学生们很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当然,以上4点同样也是群居空间中的相处之道。
END
我是易馨,一个喜欢弹吉他、唱歌、写故事的文艺女青年。喜欢请点赞❤
喜欢我,可关注我的简书:张易馨。 欢迎分享此文到朋友圈/微博,转载请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