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子女本是最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现在似乎却因为学习而有了撕裂的迹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差异,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生活经历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放纵型的家长则一味肯定孩子,缺乏控制;忽视型的家长长期忽略孩子,缺乏亲子互动。这几种类型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大多幸福感偏低,有种种问题。相对来说,权威型家长既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也会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建立起家长的权威。这类家长对儿童发展大多有着积极影响。
当然,以上只是对家庭教养模式的极其简略的描述,并非严谨的学术探讨。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亲子互动中,并不存在一个简单易行的“模板”,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合适的“度”。要关注孩子,但也不能事事替他们做主;要适当放手,却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但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帮助孩子,但也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没错,亲子沟通是一门学问。一旦哪里出了问题,亲子之间的裂痕便会产生。那些用“学习使我妈快乐”来表达抗议的孩子们,很可能是受到了过多关注,因而压力过大。这样的父母有可能是“过度养育”了。而过度养育的极致,便是“直升机”式的家长,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替他们解决一切问题。
相反,如果不关注孩子呢?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被父亲忽视的松子为了博取父亲的欢心,甘心做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最终一生都“被嫌弃”。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像精美的瓷器一样,需要细心呵护。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并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学习这件重要的事,怎样使得全家人都快乐,需要全家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去探索,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去沟通,在犯错和纠正中不断调整。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基于爱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