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陌生人?邀请他来我家里,像对兄弟一样对待他,用信任将人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用热情好客创造陌生人之间的美好联系;
怎样对待堕落的人?真诚而谨慎地伸出援手,但切记不要随他一起身陷泥潭。这样既可避免陷入对牛弹琴的困境,又能阻止你用美德伪装自己的罪恶;
怎样对待世界?用行动来体现存在的价值,避免自己因存在的悲剧而变得痛苦和堕落,相反 带着勇敢的信念主动迎接世界的不确定性;
怎样对待撒谎的人?
怎样对待开悟的人?
怎样对待自己的不满足?
怎样面对衰老和死亡?
…… ……. ……
关于人们关注的十二个课题,彼得森给出了有益的答案。
跟陌生人讲人生法则不是件讨巧的事,一不留意会让人反感和抗拒,用流行词说就是陷入“爹味”。但这本书不同,读下来的感觉像他在油管心理课上所传递的——真诚且受教。
彼得森是个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做过洗碗工、加油工、养蜂人、厨师、油田工人、铁路工人……进入心理行业后也一边在哈佛、多大做着社会心理和人格心理研究,一边开展咨询工作服务临床病人。
而且,彼得森自己也是位受焦虑症困扰多年的心理病人。更为甚者,他女儿是个顽固型关节炎病人,全家为此一直承受着巨大且漫长的生理与心理压力。
人生阅历、生活挫折以及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学术风格成就了他平实且打动人心的教学与写作特点。
纵观此书,像一位娓娓道来的儒雅长者,在凉风习习的春日午后,跟你分享人生的故事与启发。
最打动我的是他在第三法则中说到的生命力。“生命力是一个人活着的表现,而把自己的自我隐藏,也就是说拒绝开放,保持合拢的状态,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你就不能向别人展现出自己,就会失去自己原本可能实现的潜力。”
所以,保持开放是人一生都应该坚持的态度。
还是那个担心——给人忠告总会有些风险,或许从一定角度上说彼得森的理论有些过时,有些一家之言。没关系,心理咨询上有个说法:理论不是公理,更不是真理,对我们有用的理论才有意义。如果这个理论不能帮你生活得更好,那就忘了它吧。
但是如果你觉得他对你有帮助,那就保持开放,取其精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