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间,变得更加合理,因为读一本书需要很多时间,到头来缺记住的寥寥无几,更别说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智慧运用到生活之中。
特别是要求高效产出的成年人,做不完的工作,来不及照顾的家人,早已经压力满满,愁苦不堪,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读一本书呢?
1.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古人讲“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直到要事缠身,才深刻的体会到这份忧心和焦虑,每天都在微为眼前的事忙碌,就会有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原来等你每天被要紧的事消耗太久,那些重要的事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要紧的事,生活就是这样越来越忙。
《精要主义》一书中,有一个好的提议,“摒弃琐碎,直达精要” 因为决定我们的幸福指数和成功与否的并不是开始做了多少事,而是我们确实完成了多少。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做好去就必须专注,想要专注就不可以同时做两件事,少而精的去做,才会真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读书这件事你是这么做的吗?
坚持记笔记
24 小时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
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别人
2. 跨越知行鸿沟,只需要这样做
看到华为上健康用手机的开屏时间为6小时,平均36 分钟开屏一次,而这一天还有三个小时才到入睡时间,当赤裸裸的数据呈现出来,我忍不住思考我有多依赖手机呢?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这个过于依赖科技产品的年代,手机犹如多啦A梦的口袋,似乎可以寻找到想要的一切。
从而原本需要记住的内容被放在了网盘里,束之高阁,原本需要思考的内容被截图放入了收藏,告诉自己有空了整理。
然而一直有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网盘和收藏里的内容越来越多,当想起来整理,自己已经不记得那都是些什么了,当时的灵感早已经远去。
知行鸿沟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时光里变得越来越大。想要跨越鸿沟,我们就必须改变 信息过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的 坏习惯。
首先从思维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并不是持续快速的学习新的知识就会带来进步,而应当认识到过剩的信息只会让大脑更加混乱,世界越快,我们就应该越慢。
沉浸在当下,专注地去学习一门知识,通过深度学习和不断的重复,变成自己的内在智慧,才是真的学习。
其次,尝试着改变面对知识的态度。用一个开放的心态,积极的过滤眼前的事件,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一切皆有可能可能。
对于机会我们常常抱有怀疑,因为从小父母就教会了我们在每一次惊喜发现时要泼冷水,请把怀疑变成思考:我怎么才能用到它?我会有哪些收获?
最后呢,也是最重要的,改变以往的行为模式。没有什么一夜成名,所有的成功都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站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一件事简单的重复,专注的应用新学会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让你做到完美。”
3. 分享是助人助己的美德
当我们懂得了如何做到少而精的学习,并且通过专注和重复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面对,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他人。通过分享你才会真正的掌握。特别是在分享之后,跟进就非常重要了,不断重复告诉他人如何做,然后做出示范,鼓励他人尝试着做,及时的通过观察表扬进步和反馈。
积极的面对学习中的磨难,相信每一次苦难都是收获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就会变成进步的自己。
结语:
读书是一生的修行,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后浪涌上沙滩,不忘学习的初心。
坚守内心的渴望并不需要去懂太多的道理,而是要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道理,吃透,弄懂,内化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
当知识变成习以为常的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攀登世界的利器,从为自己设定一份行动清单开始吧!
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一直做,重复做,精益求精的专注在完美的重复之中,就一定会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