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中不想去探讨SCRUM的流程,而是讲一个故事吧。
事情要从去年十月份左右的悬崖计划开始,当时对质量抓得很紧,从我们做过的需求,改过的故障中还不断引入新的问题。于是领域给我们定了很严格的两地研讨评审流程。所有的合入版本的需求、故障必须要经过两地研讨,评审通过后,方可合入。
这个流程刚引入的时候。团队的故障迅速积压起来,三十个、四十个、七十个、九十个……故障在源源不断的进来,明显消费速度远远跟不上解决的速度。
所以,在团队里,大家一度的反馈说,故障请审核流程太重了,很多故障都分析了,但是领域没评审或没要求合入,所以一直挂在那里。各种评判的声音不绝于耳。
到了今年年初,对去年一年的质量改进做复盘的时候。却出现了让我很意外的结果。不管是开发还是QA,不少同学都反馈两地研讨对我们的质量提升有很好的作用,因为每次评审的时候,经常会识别出不少风险,而经过评审的故障或需求,大家会觉得放心很多。
再到今年Q1加固迭代的时候,大家识别出目前要外发的版本,合入的不少故障未经两地研讨。最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大家把这个事情优先级放得很高。
波总和老刘也不止一次的表扬团队小伙伴的交付材料写得很齐备,故障波及影响分析很清楚。又从另外一方面去反馈了这样一个重型的流程给团队带来的收益。因为,目前质量是团队最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个流程即使增加不少额外工作量,它依然是有意义的。相比较,出了外场故障,各种鸡飞狗跳,写回溯报告,这点投入也是划算的。
感悟:当我们在考虑,是否需要引入一个新流程时,一定想要清楚,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除此以外,还有别的选择吗?大家都是很聪明的小伙伴,做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清楚收益是什么样的。另外,SM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找反馈点也很重要。比如,在复盘过程中,大家都提到,两地研讨很有意义,但比较花时间。花的时间,一方面是画流程图,另外一方面其实是在研讨前,要么交付材料写的不够清晰,要么故障没有把疑点都分析清楚。一来二去,做几次下来,大家自然知道如何更高效的去做这件事情。
提问:到底是SCRUM给我们带来的会议太多,流程太多?还是你的会议不够高效?一个流程是否有意义,在于它是否能真正有效的解决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