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如何跳出思维的牢笼

一个16岁的孩子发表名为《生命的意义》演讲,着实让我惊讶,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天才。


他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心理学意义疗法的奠基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旨在唤醒大众无论在何时、何种状态、何种空间都具有一项任何人都不可剥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这本书影响、改变我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认知,拓宽视野和格局,使我的人生观更加积极,详情请参照《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究竟如何运用这本书中的内容和现实世界相融合,找到一个适合普罗大众的抓手去验证其真实性呢?


在这种背景下,《思维的囚徒》应运而生,作者是亚历克斯•佩塔克斯,他师从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是一位意义疗法的践行者。


书中通过7个原则结合相关案例,作为抓手向读者展示验证的效果非同凡响。


作者鼓励人们利用这7个抓手去发现工作、生活当中的意义,从而对抗焦虑、抑郁、空虚等人生困境。


原则一: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


面对事与愿违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抗拒、愤怒,却无法改变现状,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对待现状。


既然无力回天,不如坦然接纳并从中发现蕴含着的积极意义。


书中说虚云老和尚面对日本兵即将杀害他时,始终保持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坦然,敌兵问他为何如此淡定?


他回答道:如果上天注定此刻你要杀我,我躲不掉;如果上天注定此刻你不杀我,我又有何害怕?


这是多么强大的定力,对待自己的生命,他选择不被任何外相所干扰,从容应对。


为何我们普通人做不到这样?


从生理层面讲,大脑思考需要耗费能量,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需要面对外界的突发状况很多,过多耗费能量会导致无法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大脑会习惯于困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这样就会节省能量,也就是我们说的大脑偏向于好逸勿劳。


而选择的自由启动理性脑,依靠深入思考、分析,做出选择,这与大脑天性相违背,因此,大脑会惯性执行旧的思维。


樊老师还提到一个观点:好多人自以为是思考,其实是重新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见。


这句话道破对于自我探索、认知之路是毕生的修行。


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主义?


第一,能够预见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带来的后果,以及各种应对的可能。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的热情。


这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它告诉我们如何避免盲目乐观。




原则二:实现有意义的目标


物质的丰富使得大多数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甚至将欲望与目标混为一谈。


若始终将物质作为目标,这辈子都不会获得满足,也就永远都不会快乐,这是一定的。


周国平老师说:生命本身也许并没有意义,而我们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也许更有意义。


尝试寻找、发现生活的意义,从积极思维看待生活当中的一切,将获得非常强大的正能量的加持。


原则三: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


安住于当下瞬间,体会那一刻存在的美好体验,不迎不拒只是体验,将会发现当下这件事情的意义就是感知生命的伟大,仅仅一呼一吸便能维持生命体征,这本身就是奇迹。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瞬间的意义?分四步

第一步,你是如何应对当时的情景和生活的?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第二步,你当时有何感受?产生了哪些情绪?

第三步,你从中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技巧?态度有何变化?

第四步,你将如何从经历中成长?你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特别是对自己的主要认识,应用到个人的成长当中?


总之,意义不是所谓重要的事情,而是与自己的核心本质或者真实本性达成的共鸣。


生命的使命就是指将自己的生命使在什么事情上,这触动我内心的柔软,陷入沉思。


原则四:千万不要违心做事

做违心的事与自己的初衷相背,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内心却未能得到安宁。


即:只有当我们做的事与生命意义产生链接,才会不是在做违心的事。


书中提出矛盾意向疗法,也就是越害怕什么越要正面面对它,将它说出来,这种恐惧就会消失。


违心的事其实是在回避恐惧和矛盾,尽量不提那个事,假装自己一切都好,所以才会越来越不自然。


矛盾意向疗法恰好是做违心的事的良药,去坚守初心,不要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丢掉自己的目标。


尤其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将别人当人,而不是工具,这是很难做到的。



原则五:从远处审视自己


从远处审视自己,说的是跳脱出当下的自己,站在更高维度看待自己,也就是自我分离。


当我真正做到自我分离,学着审视自己的生活,才发现我并不爱自己,为了一些不值当的小事而伤神,却不自知,多么可笑。


练习自我分离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觉察、发现自己,善待自己,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


生命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成为自己人生最好的素材,它们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画卷,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书中提到:当你能够让自己从你的生活当中分离出来,叫作自我分离的练习,经常做一做,你会发现你能够学会从远处审视自己。


自嘲、勇敢承认错误就是最好的自我分离练习。



原则六:改变你的关注焦点


将自己关注的焦点转移,看看其他的事情,而不是聚焦在消极、被动、负能量的事情。


也可以通过坏事来考验自己的心力,将逆境随心转为顺境,这才是高人的境界。


无论何时,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独有的积极的一面,也许当下那一刻,我们并未曾觉知,毕竟人类的认知相对于宇宙而言太小了。

书中说:要知道所有的问题都至少有三个以上视觉观点,使用“减反省法”刻意转移注意力,重新看待当下面对的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角度和方法。


可以用“精神旅行”法练习,当下想象自己待在梦境中的所在地,正在做自己梦想中的事情,这是精神超越现实,寻找自由的一种方法。


原则七:要敢于超越自己


眼球不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它看不到自己,但它能够看到整个世界,这里隐含表达我们走出仅仅关注自我、自私自利的生活状态,开始服务他人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宽广了。


当我们真正的超越自我的局限,全心利他,使得自己拥有更高维度的意识、思维,心胸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内心会越来越柔软而不是坚硬。


这让我想到F法中的无我状态,真正修行好的大德们,心至真至善至柔,他们悲悯天下苍生,以利益众生为己任,这大概就是超越自己的意义。


以上7个原则所涉及的精华部分就讲完了,有些段落直接引用原文,是为更好地表达、传递作者的意图。


越来越发现自己对哲学(含心理学、F学)的痴迷,所以这本哲学书籍带给我的影响很大,慢慢消化吧。


今天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正在读文章的您,也能从中收获一些道理、信息、勇气、意义,哪怕其中一句话对您有用,已甚是感激。


祝: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END-


妙妙第 231/1000 篇原创,七个月从写作小白到累计码字 30W+

我是妙妙,爱护肤、爱写作、专注个人成长、修行,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