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写东西到今天为止已经有83天了,每天一篇83篇,每天都在2000字以上,字数总计17万。这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写过这么多的字,写过这么多内容,这让我意识到一点,只要逼迫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的出来,只是做的好和不好的区别,但是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好了,适当对自己的宽容,是为了让其他地方的自己更加严格。
最初写东西的目的(现在不敢说自己的是写作,总觉得自己不配)是为了输出倒逼输入,强迫自己去把看的文章和概念能够内化,再通过指尖流出,这样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写东西可以记录和反思自己,每次心情不好或者浮躁的时候,写东西特别能够缓解这种情绪,让我沉下心来。
通过这83篇文章,我自己的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每天高强度的2000字输出,倒逼自己看了好多书,也同时提高了自己看书的质量,也加强了自己的抗压能力。你想想,每天2000字,在遇到其他要求写作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来了。
但是,写了这么多内容,也坚持了下来,问题也同时出现了。自己写的东西质量都不太高。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写东西每天1个小时已经算是留出了很大一块了,所以都不太能够顾得上检查,写完了就觉得完成任务了,也不会再看一遍,甚至有时候自己写了些什么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了,以至于小伙伴有时候给我留言评论内容的时候,我自己竟然一头雾水,要重新在看一遍,想一想自己当时是怎么写下来的这个东西。
最重要的是,每天写一篇文章确实压力很大,得占用很大一片时间去准备材料,然后再写出来,除了这一个小时候,还得花去至少一个小时去准备。前段时间刚刚辞职,然后准备考toefl和GRE,所以想要留出部分的时间去准备这些东西,今天开始做出一些调整。
前两天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要怎么做?我要继续每天都写?还是彻底不写了,等考完再写?用两天的时间考虑了这个问题,结果就是不能一下子断了,这就太对不起自己了。当然写东西就是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怎么样一定要持续下去,如果断了就太对不起自己了。
所以两天时间考虑了一些,从之前的一天一篇改成两天一篇,当然字数还是2000字。这样的好处是一则保持住了自己的这个习惯,等最近忙完了再重新每日一篇,也不至于变化太大难以适应,其次很多学习的内容很需要写东西内化掉,所以写还是要的,还有就是在准备考试写作上面,我会尽量把英文写作下上来,这样也能够保证写作的频率不至于下降,还是要保持每日一篇,只不过是改成了英文文章。
今天再微博上看到耳帝说,自己很佩服高晓松,在自己的想《晓说》和《晓松奇谈》节目里面留下了大量可以被人曲解甚至低级错误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微博上在知乎里会被人放大,然后上纲上线,但高晓松并不在乎,所以才产出了很多具有灵光的金句和想法,反倒想要面面俱到,字字珠玑的人,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自卑和压抑,总是在语言的犄角旮旯上面太用力就太损伤生命力了。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前领导,他们工作的重心不是要做出多少很有用的事情,而是把很多文章拿过来,看看这些文章里面的哪一个字,哪一个词不适合,领导看到了会觉得生气或者不开心,要捕捉领导的心思,要关注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但是整体内容来说,毫无价值,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很有价值。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多人逐渐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活成了行尸走肉。
老实讲,还有一点让给我自己要去坚持写下去的原因就是可以让自己更加自律。在昨天和前天,我因为在写不写这个事儿上的纠结,搞得很焦虑,焦虑之余就开始什么也不想做了,躺在沙发上就玩手机,翻来覆去,一下子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然后就更加焦虑了。
中午的时候,想清楚之后,决定还是要写,而且每天无论怎么样要把任务做完,这样哪怕效率不高也起码在进步,最怕的就是那种躺着玩手机,然后因为压力大,或者是问题多,不停的逃避,最后什么也没做,心里面剩下的只有更加沉重的焦虑和空虚。
在接下来的4周时间里面:早晨依然是5点30起床,至7点30晨读;8点至9点人人用英语复习;9点至10点写文章;10点至12点托福作文两篇;12点至12点半经济学内容。下午2点半至3点半预习人人用英语,3点半至4点半托福作文一篇。晚上9半至10点半人人用英语。11点左右睡觉。
昨晚上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从今天起绝不在床上看手机,否则吃翔,特别好,早早就能睡觉了,第二天起来状态也很好,嗯,你也可以试试,床上玩手机真的是一件特别消耗人的事情。
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作出一些调整,这个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去做事,也是为了更有效率的学习工作。把每一步都规划出来,规划好,然后耐心的持续下去,等到福利效应到来的那一天,最终我们都能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
但是每次要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都会很痛苦,都会很焦虑,因为害怕,也因为迷茫,不知道这样做好不好,对不对,但是我知道起码要做,起码不要停止,一刻也不要停止,集中注意力,用脑去刻意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才会前进,不然就只能活在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