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时代答卷

当5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将足迹烙印在西部大地,当青春热血与基层沃土碰撞出希望的火花,我们看到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来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生命诗行。西部计划实施 20 余载,志愿者们在支教讲台、田间地头、社区街巷中诠释着青春的意义 —— 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双脚沾满泥土、让双手握紧担当,青春之花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以乐观为帆,在逆境中淬炼青春本色

青春的成长从不是坦途,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初到基层,便要直面饮食差异、语言障碍、工作挑战等现实难题。有人在贵州山区学着咽下带辣椒的饭菜,有人在藏区村落逐字背诵藏语日常用语,有人在深夜办公室对着工作笔记反复琢磨。这些看似琐碎的“闯关” 故事,实则是青年与现实的对话:把饮食不习惯当作融入当地的契机,将语言不通转化为贴近群众的动力,让工作困惑成为请教学习的起点。就像徐本禹笔下那些把困难当作 “垫脚石” 的志愿者,他们明白:青春的硬度,恰是在咬着牙跨过沟坎时练就的。我们当代青年,更应主动跳出 “舒适圈”,在基层磨砺中培养 “逢山开路” 的闯劲,把每一次挫折都变成成长的养分,让乐观成为青春最鲜明的底色。

以担当为笔,在平凡中书写青春价值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西部计划志愿者用岗位坚守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那位一遍遍打磨物理课件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山区孩子能理解的生动案例;那位从不敢调解到熟练化解矛盾的乡村治理志愿者,在走村串户中找到了基层工作的 “金钥匙”;那位见证新疆凌晨灯火的服务者,在尘土飞扬的乡间道上丈量着责任的厚度。他们的岗位或许平凡,却在 “一遍一遍” 的坚持、“一次一次” 的尝试中,让青春与责任完成了深度融合。这种担当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 “该做的事” 做成 “做好的事” 的执着。当代青年当以他们为榜样,在选择人生方向时,不贪图都市的繁华便利,主动走向基层的广阔天地,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 “国之大者” 中找到价值坐标。

以传承为炬,在接力中照亮青春征程

“曾经被光照亮,我也想发出一缕微光”,这句志愿者的心声道破了西部计划最动人的传承力量。当支教志愿者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也加入志愿队伍,当 “胡杨”“格桑花” 的精神在代际传递中不断生长,54 万志愿者的 “点点微光” 早已聚成照亮西部的火炬。这种传承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 “我为人人” 与 “人人为我” 的循环中,让青春的意义获得了无限延伸。就像那位见证希望绿洲形成的志愿者所言,每一粒光的种子都能在西部大地生根发芽。我们这代青年更应接过这根接力棒,不仅要做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更要成为精神火种的传递者,让 “到基层去” 的选择成为青春潮流,让 “奉献祖国” 的信念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从2003年首批志愿者奔赴西部,到如今报名通道开启后青年们踊跃响应,西部计划印证着一个永恒的真理:青春的意义,永远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得以彰显。当更多青年选择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越来越多 “徐本禹们” 在基层书写精彩人生,我们相信,这片土地上必将生长出更多关于理想与奋斗的美丽故事,而这,正是中国青年献给时代的最好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