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随笔——在磨砺中成长
11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上了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在知道要参加赛课的那一刻,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是六年级的高段语文,我第一次教六年级语文,心中有些惶恐。想想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如此难得的一个学习机会,为什么不好好把握?于是,在师傅以及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磨课上课之路。
一开始难在我面前的,就是选课这一难题。选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关系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我纠结了很久,到底选熟悉的文章还是选本册的文章呢?作为一个新老师来说,六年级的教材既是陌生的,又是困难的。最终在和师傅的商量下,又结合自身实际,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夏天里的成长》作为本次赛课的内容。
在确定了内容之后,就是教案的初成。在动笔之前,我思考了很多,这堂课该怎么上?我想达到怎样的目的?怎样的教学方式才适合六年级的学生?… ….许多的问题纠结于脑海中,不知所措。最后,我决定抛开一切,从原点开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拿起教材,边读边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从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我应该学懂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目的,我再次研究教材。第一次,我将本次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解事物生长快并进而体会到在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写出了第一份教案。在书写教案时,我遇到一个难题: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怎么去体现这个语文要素这让我犯难了。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如何将草木葱茏,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呈现在学生眼前,还有怎么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通过参考其他优秀课堂,我发现,用抓关键词,让学生围绕“哪些事物成长?怎样成长?”可以去理解,从而体会课文内容。于是,我将这样的设计放入教案中并在六年级三班做了第一次试讲。然而,这次试讲的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首先课程的设计还不够合理,没有重点突出语文要素,还需要再钻研;其次,在设计上,对读的训练还不够;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提示语不够丰富等等。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我对教案做了第一次的修改。然而,接下来在六年级二班的试讲之后,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指出我这堂课最大的一个硬伤——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深。这堂中,我把六年级的课堂上出了四年级的味道,侧重于解读文章内容而忽略了习作单元的要素。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并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从而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文本的解读权在学生那一边,生交流到哪里就出现在哪部分。要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去感悟事物生长的快,特别是拓展“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理解到是“虚指”的意味,是为了突出事物生长快,并且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造句。于是,带着这老师们的意见,我对教案做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可以说是一个“大手术”,几乎推翻以前的一切,重新来过。重新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中心意思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具体。在经过两天的修改之后,我又到六年级五班做了第二次试讲。这次,她们首先肯定了我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也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意见:比如对孩子们的“学”舍不得放手,对孩子们读书的训练也不够到位,只是蜻蜓点水的读了,并没有指导孩子读出感情;对学习方法的渗透不够到位等等。带着他们的意见,我对教案再次做了一定的修改,接着又进行的第四次试讲。这一次的试讲后定下了最终上课的程序。他们再次对细节问题进行强调,提醒我要多关注学生,不要跑教案,留意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一定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
上课前,他们再三的强调我一定要克服语言罗嗦、重复学生话的习惯,让语言更加的精炼 。 就这样,带着大家的期望,我站上了讲台,顺利的上完了这节课。也许这堂课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到了在随堂课中学不到的许多东西。讲课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止境;比赛,就更需要有进取与拼搏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才会临危不乱,很好地驾驭课堂。
入职两年来通过听课学习,我折服于老师们精彩的课堂,也懂得教学过程中,应当深挖教材,精心设计,一堂好课是不断“磨”出来的等等。多学习、多积累,多实践、多反思,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永远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我才不会那么恐惧赛课。我知道了究竟该怎样上,这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