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本章中,老子阐述了柔弱与强大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不可长保;而恰恰相反,凡是柔弱的,却反而居于上位,生生不息。
在别人眼中,“弱”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老子看来,“弱”却是一种大智慧!生活中无数例子也告诉我们,人不示弱,必遭横祸!
1.示弱并不是软弱
有一次,到区县出差,我朋友张罗着一群人吃宵夜,吃的正欢时,隔壁桌的一个小年轻怒火冲天地向我们这桌走过来,骂道:“说话的声音能不能给我小点儿?”并句句带脏字。平心而论,我们这桌的声音肯定没他们那桌大,听那小年轻一说,我们这桌的一个胖子立马起来冲了过去,准备和那小年轻干一架!
见此状,我朋友也赶紧起来,笑眯眯地给别人道歉,左一声对不起,右一声对不起,在他的干预下,才化解了一场“危机”……按理说,我朋友在当地还是有些“名气”,不至于被别人欺负!第二天,我就问他为什么主动给别人道歉,他说:“对方也是喝了酒的,耍酒疯,没必要和他们闹起来,如果真打起来,大家宵夜都吃不成了!”
通过和朋友深入交谈,我知道他掌握了老子的示弱之道!示弱不是软弱、不是胆怯、不是怕事,而是在剑拔弩张的时候,一方主动放低姿态、缓和矛盾,避免冲突,把损失降到最低!正如那晚吃宵夜,如果我朋友不示弱,非要争口气,和对方干起来,搞不好“两军对抗,各有伤亡”,双双进入派出所,这样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呢?
2.示弱是生存之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之所以会出现风必摧之、流必湍之、众必非之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示弱之道!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等古代先贤之所以提倡示弱之道,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示弱中蕴藏着的大智慧!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懂得示弱而最终保全自身的人。当湘军攻下天京后,朝廷开始担心曾国藩会不会举兵造反。这时,曾国藩运用了示弱之道,消除了朝廷对他的警惕,一是奏请停解部分厘金;二是大规模裁撤湘军;三是奏请曾国荃回籍养病。关键时候,因曾国藩在慈禧太后面前示了弱,最终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煮酒论英雄也是一个运用示弱之道的典型例子!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记载,曹操为了探明刘备的志向,以煮酒为局,故意套刘备的心里话!原文记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关键时候,因刘备在曹操面前示了弱,表现出胸无大志、毫无抱负,才骗过曹操,得以喘息,最终成功建立蜀国!
3.越强大的人,越懂得示弱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同理,越强大的人,看起来好像越柔弱,其实他们才是运用示弱之道的高手,把示弱之道发挥地淋漓尽致,事业越做越大,人脉越结越广,家庭越来越幸福……
把示弱之道运用在说话上!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懂得示弱的人,他们掌握了说话智慧,不多言、不妄言、不争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语言、语气方面让着别人,避免了很多口舌之争!
把示弱之道运用在穿着上。一次,我送表弟到他公司去,刚要进门,一个人身材不高、穿着朴素的人从大门走出,表弟说这是他们的老板!如果从穿着上看,很多人还真有可能把他认成了看门的老大爷!越是强大的人,越懂得低调,正如别人说广东拖鞋哥一样,别看别人出门穿的是大拖鞋,开的可能却是兰博基尼!
把示弱之道运用到处事上。与朋友相处中,如果我们懂得示弱,不表现得锋芒外露、处处夸耀,朋友关系将变得更加融洽;与夫妻相处中,如果我们懂得示弱,争吵时相互谦让、相互宽容,夫妻之间将变得更加相濡以沫;与领导相处中,如果我们懂得示弱,对领导心存尊重、绝对服从,事业将会变得更加顺利。与陌生人相处中,如果我们懂得示弱,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以规避诸多人生风险……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生活中你已最大程度示弱了,但对方还是得寸进尺、不依不饶,那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上,该撕破脸皮的还得撕破脸皮,该报警的还得报警,该走法律程序的还得走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