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
中央12套的《心理访谈》开播12年了。由沙玛阿果,张小琴主持的,现在又多一位主持人周凌。
我是这个栏目的忠实观众。
今天我收拾家务,无意又看到了这个节目,讲了经典的《媳妇与婆婆的抢夺战》。
婆婆每天看不惯媳妇使唤自己的儿子。媳妇也不能忍受婆婆每天晚上来卧室给他儿子盖被子。还看不惯他儿子对媳妇好。不能容忍儿子帮媳妇洗衣服,做事情。
婆婆诉说他对儿子的好,吃奶到4岁,上大学陪读,有女盆友是妈妈在帮着谈,和第一个女友分手是妈妈去说的,到现在娶了媳妇,衣服都是妈妈洗,连一双袜子也没有洗过。妻子说,你儿子给我洗衣服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为什么总要被妈妈限制。媳妇要跳楼,儿子不舍得,也要跳。妈妈舍不得儿子,就要自己跳。儿子又不能让妈妈去死,只好自己去跳。如此反复,家庭硝烟不断。
所以,这个男人做儿子,没有做好。做丈夫也没有做好,就剩下自己跳楼了。求助于《心理访谈》。
心理专家让婆媳拔河,规则是:儿子站在中间,婆婆和媳妇在两头拉,谁能把儿子拉到身边谁就赢了。婆婆觉得这是家中的大事。使劲拉,不顾儿子被拉的感受。最后,婆婆赢了。心理学家却说,实际上是婆婆心里出问题了。
婆婆每说一次对儿子的好,心里专家就往水杯里倒一小杯水,很快,水就漫了。但是媳妇也就说了能陪丈夫,哄他开心。说不出更多,婆婆却有更多的要说。还有每天的三顿饭,早上晚上在家吃,中午还要送到公司。儿子就随口说了那么一句,喜欢莲子汤,妈妈就20年如一日的辛苦做,味道不变,不顾儿子也是忍无可忍,没有换口味吃饭的机会。但是那是妈妈呀。
心理学家说,妈妈你看水杯满了,你的孩子就在这满满的水里,快要淹死了。
我们都知道那个出名的“妈妈的速度”,在运动员都不能跑出来的速度,被妈妈跑出来,接住了自己的孩子。
自然,我们的这位妈妈也是发疯似的要拯救自己的孩子。
于是妈妈接受了节目组的安排。
这次栏目采用了真人的换位,让婆婆做媳妇,媳妇做婆婆。漂亮的媳妇脸,实际却是老妈妈的身心。满脸褶子的婆婆脸,变成了内心新潮的媳妇。真人剧演出更容易使得人进入剧情。
整天上班的“婆婆”,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有了生活新的中心。还成了项目的负责人。倒是“媳妇”,每天去买便宜货,在菜市场买便宜菜,穿的不讲究。在丈夫的烛光晚宴上,还在心疼怎么这么贵。总之,也是被丈夫讨厌。
这是真实的案例,婆婆一心只在儿子身上,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围着儿子转,也看不得别人对儿子的好。儿子和身边的人也是不自在,不和谐。
其实每个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但是,不幸的家庭也有相似的问题。婆媳就是永远的话题。只有互相理解才能迈出新的一步。
从孩子3岁起,我家的问题就比较严重起来。
我家奶奶常年有病,看不了孩子,从孩子出生到三岁,我的家就在学校,请了小保姆在帮我看孩子。
再就是工作的压力,没有哪家单位会因为你的孩子小而把工作减少的。
03年,孩子虚岁3岁,但是还是很粘人的。根本不买小保姆的帐。我就只好一边上课,一边看孩子。甚至让孩子姥姥来学校帮忙。
如此走来,孩子很快要上小学了。
无奈之下,孩子就上了小学的住宿学校。2年后转回了公立学校。再次住姥姥家吃饭。
带着对儿子的亏欠,我对他倍加关注。但是,有时候也会把对他奶奶的怨气发给他。
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竟然收拾衣物,染染头发,住在闺女家说生病了。明明可以动的吗!
于是,我决定千万不要让孩子学他奶奶的懒惰。
一边唠叨,一边定规矩。
每天我恨不得把时间表都规划出来。从看着他练字到让他背诵课文。总之,不能空闲。
这段时间的安排在小学是奏效的。
转眼之间,孩子就是青春期的少年了。
我们的和谐到期了。
我们的战争不断升级。从吵架到冷战。从见面就吵到见面不说话。
甚至每次的谈话都是孩子在呵斥我,批评我,指责我。
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已经以网吧为目标了。家里就像是一个临时站。
这不是他小时候我在婆家的境遇吗?当年我独自看孩子,丈夫搞传销在外。我就像这个家里的过客一样,时不时被婆家的老公公轰赶,因为我没有钱交生活费。
我的工资养孩子已经是抓襟见肘了,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帮助,但是,我预想的“帮协”不仅没有得到,反倒是扣上了很多的“外债”,什么电费,煤气费的,生活的压力,是我清晰认识“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更冷心的事是:搞传销的丈夫,遥遥无归期。
那一段我的生活在黑暗中度过。
我没有交流的对象,我没有办法说,我的丈夫在搞传销,我交不上伙食费,我的老公公不让住家里。
我清楚的记得,从2006年开始,我的假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过的。
我在大学同学那里得到了帮助,我是在开封上的大学。我住过她租的西郊的房子,那时她在西郊上班,家在东郊,所以就租了房子,方便上班。08年的时候,她开了学习班,我就住在学习班,睡小孩子的床,看自己的孩子。
那时的我,精神压抑得很,根本就不会帮忙。用朋友的话说就是,稍一不注意,你就爆发了。迂出来了。
在闲闲地吃了同学4年暑假后,直到2010年我在年家人的帮助下买了新的房子。
我终于可以自己住自己的房子了。
但是,天公折磨人。
孩子奶奶住院了,瘫痪了,要住我的家。
我是一万个不愿意的。凭什么,凭什么?
我生了孩子,坐月子。没有熬过那种稠稠的粥给我喝,一次饭都没吃过你的,尿布都是自己洗的。凭什么你住我的房子。
当年,公公轰我们出去的时候,你在哪里。不怜惜我,也不怜惜你的孙男娣女。心肠那么硬。
还有,你说有病,我们买药给你,你总是偷偷倒掉。我想一定是怕药治病,她自己没病,自然不敢吃。
终于熬到病真的来了。孩子10多岁了,你又瘫痪在床了。
气话是气话,但是伺候还是要做的。
所有的怨气都发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谁让他是这个家的人呢?
我只能“够”到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只能做到“欺负”他。别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别说听你述说了。
糊涂的老子,不下雨的天。
我忘记了,这是我的孩子。而且他就是个孩子。
直到他长大对我怒吼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一切还回来了。
当年我对于生活和婆家对我的责难,困苦,那些细节都刻在了儿子的大脑深层,现在苏醒了,他在反击。
就像这期《心理访谈》里,那个水缸里的儿子,他被爱之水淹住了,他的所有的吵闹都是在抗争,他不想被淹死。
我不能总是被他呵斥。
我必须走出这种阴影。
我的生活不幸福,不能再传递给孩子了。
也许我在工作之余,多想想为什么自己家的奶奶不愿意看自家的孩子。除了家庭传统之外,有没有心存侥幸,儿子搞传销,走到广西,就让儿媳自己看孩子,反正儿子回来,不敢说她这当妈的不好,媳妇告不响状,能逃的懒就逃吧,舒服一天是一天。也许我当上奶奶也会这样的逃避,不想看孩子。也许还有我现在都想不来的原因。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房子已经住过了,伺候也做了。怨言也说了。
一切都在进行中。
我怎样和儿子回归 到“和谐状态”,运用心理规律的原则,实践和孩子的幸福。
换位思考,作为儿子来说就是,妈妈以前你的牢骚现在还给你。
我作为妈妈,应该知道,你的牢骚是你的,不要迁怒给孩子。
当孩子怒不可遏的和我说话时,我就暗暗的在心里说:再忍耐一下。引导孩子找到方法。
你的倒霉的事情只占百分之二十,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才是生活的百分之八十。
糊涂的老子不下雨的天,我已经经历了不幸,这种感受不好受,就给孩子一片阳光的天吧。
这也是做妈妈的责任。
当然,做小辈伺候老人,哪怕就是对你很不好的长辈,也要忍耐下来。会比对日本人的恨还大吗?
我现在既要做好自己,还要做好妈妈。当然孩子也很佩服我的心胸,能够做到伺候他的奶奶,在孩子这里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教会他如何幸福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感谢孩子的叛逆,也要感谢《心理访谈》的栏目,使我没有在歧路越走越远,而是变成了追求幸福的人了。
站在另一个角度,多包容一些,生活就会好的。
我觉得我也是那个婆婆,看不得别人对儿子的任何事情。到现在儿子也是这样对待我的。不领我的好。
我也是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的。尤其是孩子考得这么多的分数。
我的生活在《心理访谈》的帮助下,慢慢地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