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简一心理
一个不愿跟妈妈沟通的高中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对妈妈说:妈,我崇拜华晨宇!妈妈一听教育机会来了,立刻回应道:崇拜那些明星有啥用,你崇拜崇拜钟南山爷爷呀!对话到此戛然而止!
听到这您能知道孩子为什么不爱跟妈妈沟通了吧!
家长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达到目的了吗?既没阻止了人家崇拜明星,也没能让人家喜欢上钟南山爷爷,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也搭上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这个孩子来我这辅导心理问题聊到偶像时,他弱弱地说了一句:我崇拜华晨宇。我兴奋地回应:是吗!“花花”很优秀的,他那么有才华,那么努力,那么坚强勇敢,值得崇拜和学习,我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人品。他立刻精神起来,整个人都好了,眉开眼笑,满面春风,手舞足蹈地跟我聊起了他的这个偶像。
这个过程我在了解他崇拜偶像的情况,判断是着迷还是理性崇拜,进而引导他正确积极地崇拜偶像,并用这个偶像作为情感组织者,把他情绪调动起来后开始聊各种引起他焦虑的刺激点。聊完之后他开开心心地回去了,兴奋地跟妈妈说:真没想到,我找到知音了!
第二天再来辅导的时候绝大多数刺激点已经好了。一个存在了两年多的心理问题,在大连咨询过知名咨询师也没好的人,就一次非临床心理干预解决了大部分的顽固症状,我也不得不感叹两点: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多么的高效!
二、偶像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
家长怎样引导孩子的偶像崇拜
刚才那个故事只是抛砖引玉,重点在下面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激励、调整、充实等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沉迷“追星”、盲目追随、效仿等效应,所以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偶像崇拜的心理引导,
即: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到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从仰望着迷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所以偶像真的不是家长想让孩子崇拜谁就能崇拜上的,因为偶像的形成是一种非常特殊、复杂的心理过程,有认知上的认同,情绪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经历上的契合。
家长只能是引导,在孩子还没有偶像崇拜的小时候就给他讲钟南山爷爷的事迹,有可能钟南山爷爷会成为他的偶像,即使他有别的崇拜偶像了,也不耽误他向钟南山爷爷学习优点,这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必须保证亲子关系融洽,你一讲话他情绪就好,就爱听。但如果家长连这个沟通渠道都给封死了,一开口就把天聊死,那接下来说啥都没戏了。
如果家长们能正确引导孩子进行偶像崇拜,就可以借助偶像的力量挖掘出平时挖掘不出来的潜力,解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可以为自己的偶像克服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坚持不愿意坚持的事,颓废时偶像能激发出我向上的力量,至暗时偶像能带给我光明和温暖,有一个偶像可以崇拜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家长不必担心那个偶像是谁,不管那个人坏到什么程度,是人就一定有好的方面,只需要正确引导,理性崇拜,把一个人身上所有的优点都学到,缺点引以为戒,那孩子一定会优秀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