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作为国学大师,很惭愧他的书我从来没读过,觉得他离得太远。这本书好几年前小美女同事一起去图书馆她借过,还给我讲过,但内容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这次又拿起来看,是因为没有别书想看,对“牛棚”那段历史也一直好奇,了解的都是碎片化的,大都是在小说中做为历史背景去了解的,整个过程并不了解。这本书满足了我的 好奇。
但他作为被那段历史裹挟其中的人来说,做到完全客观其实很难,书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有个人的情绪在里面,作者用一个词总结那段历史用的是“折磨”,可见深处其中所受的痛苦。书中描述的情节让我想到了两个心理学实验“电击实验”和“监狱实验”。在恶的环境下,人性的恶很容易被击起,甚至事后自己都不敢想象是自己做的。
提起那段历史,就是“十年 浩劫”,到底发生了什么,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也没有得到正面的教育。只知道一举粉碎了“四人 帮”。
还是摘录:
《牛棚杂忆(精装珍藏版)》
季羡林
◆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 缘起
>> “十年浩 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完全遗忘了
◆ 从社教运动谈起
>> 时间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 对号入座
>> 给别人戴什么帽子,都与己无关。
◆ 快活半年
>> 全国革命大串联已经开始。反正坐火车不花钱
>> 我们白天从麦田里把捆好的麦子背回村里,摊在麦场上,等候晒干,再把麦粒打出来。一阵雨一来,我们就着了慌,用油布把麦子盖上。雨一过,太阳一出,再把油布掀掉。有时候一天忙活好几阵子。特别是夜里下雨,我们立即起身,跑到场里盖油布,忙得浑身大汗,再被雨水一浇,全身成了落汤鸡,然而农民却没有一个出来的。那时他们正在通向天堂的人民公社里吃大锅饭,谁也不肯卖力。像我这样准备随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老九”,实在有点想不通。这样一些人拿什么来教育我们呢?再想到那些风行一时的把农民的觉悟程度拔到惊人高度的长篇小说,便觉得作者看风使舵,别有用心。从那时起,再也不读这样的小说了。
◆ 劳 改的初级阶段
>> 人生识字忧患始”
◆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 “为 人民服务”五个字,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好像只要写上这五个字,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就已完成。至于服不服务,那是极其次要的事情了。
◆ 牛棚生活(一)
>> 谁也不允许看一点书
>> 每次点名,他都能听到自己的名字。此时就从屋中木板上传出来一声:“到!”声音微弱、颤抖、苍老、凄凉。我每次都想哭上一场。这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
>> 一是走路不许抬头,二是坐着不许跷二郎腿。
◆ 牛棚生活(三)
>> 那一位姓王的教授却能苦中寻乐:偷偷地在茶炉那里泡上一杯茶,抽上一烟斗烟。好像是乐在其中矣。
>> 折磨的结果只能使人堕落,而不能使人升高。
◆ 牛棚转移
>> 我爱上了这种批斗。我觉得非常开心。你那里“义正词严”,我这里关上耳朵,镇定养神,我反而是“以逸待劳”了。
◆ 完全解放
>> 向东语系图书室的管理员提出了请求,请他通过国际书店向印度去订购梵文精校本《罗摩衍那》。大家都知道,订购外国书本来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过了不到两个月,八大本精装的梵文原著居然摆在我的眼前了。我真觉得这几本大书熠熠生光。这算是“文化 大革命”以来几年中我最大的喜事。我那早已干涸了的心灵,似乎又充满了绿色的生命。我那早已失掉了的笑容,此时又浮现在我脸上。
>> 我往往把散文译文潦潦草草地写在纸片上,揣在口袋里。
>> 原来天地间根本没有一个什么五·一六组织。这真像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成为“文化大革命”中众多笑话中最可笑的一个。
◆ 余思或反思
>> “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文化大革命’证明了:‘士可杀亦可辱’”
>>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称自己为“摘桃派”,坐享胜利的果实。
>> 我心里还偶尔闪过一个念头:我当时应该自 杀;没有自 杀,说明我的人格不过硬,我现在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 受害者舒愤懑了没有?
>> 我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能发生?
兹事体大,我没有能力回答。有没有能回答的人呢?我认为,有的。可他们又偏偏不回答,好像也不喜欢别人回答。
◆ 跋
>> 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