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溪
贫穷本身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因为贫穷而发生的生活困扰,父母的心态和外界的评价,会引发孩子自卑的情绪。但如果善于引导和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贫穷对孩子们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1.孩子比较单纯,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如果并不富裕,可以和孩子坦诚相告家中情况和公开一些简单的财务状况,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的构建,可以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感。
有些父母一味的隐瞒孩子,不辞劳苦的去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孩子已被高高架起,当有一天发现真相,物欲再不能得到满足时,措手不及才会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和痛苦。
又或是有些父母会把焦虑和不安转嫁给孩子,
“我们赚钱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花这么多钱,你读书不好对得起谁”
要知道贫穷并不是孩子的责任。说这些话也许只是为了让孩子顺从、懂事,殊不知会激发孩子焦虑和内疚的情绪,从而演变为自卑和忧郁。
2.贫穷并不可怕,父母的爱能治愈一切。父母的积极回应和爱抚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和安全感。
还记得曾经看过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毕节的4个孩子为什么会走上集体喝农药自杀这条路?
有人说是因为贫穷,武志红老师说他自己从小在贫穷的家庭长大,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原因是妈妈给了他充分的爱。
毕节的4个孩子家里面有漂亮的两层楼房,还有玉米地和两头猪,老师和爷爷奶奶对他们也都照顾有加。但是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也联系不上。父母之爱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吴志红老师推断说,杀死毕节那一家4个孩子的就是这种绝境。缺失了父母的爱,使这4个孩子走上了绝境。我们中国有很多家庭都认为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人人都很勤劳,但对家人感情的付出和构建却很匮乏。
武志红老师认为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以导致一定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
3.当孩子因为贫穷受到外界非议时,父母要怎样做呢?
首先,不卑不亢,不要表现出尴尬、懊恼、忿然的情绪。
其次,清晰明了的告诉孩子,生活是自己的,过得开心与否,富裕与否要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影响和左右自己的心情想法。
最后,判断说话动机,如果对方说这话的目的是为了关心,就把它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动力。如果只是单纯的奚落,就完全不必放在心上,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够了。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乐于助人和宽宏大量的胸怀,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胜于金钱的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