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你做过弊吗?
可以在心中默默地给出答案。如果是否定的话,那么如果监考老师协助创造作弊条件呢?你还能把持住自己投机取巧的心理吗?摆在面前的这本《魔鬼经济学1》第一章,恰恰就讨论了这个内容。
作弊与经济学?这分明是两个不搭界的话题。其实不单单是第一章,只要浏览一下这本书的目录,真心无法与我们头脑中的经济学搭上一毛钱的关系。而,正是这种“怪咖”式的阐述方式,使其异军突起,成为雄霸《纽约时报》畅销榜一年的大赢家。那么,它到底“怪”到了什么程度?
1 彻底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常理上,经济学著作一般会分为微观、宏观两个方向。而像“产量、成本、利润”,“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极高。然后就是大量的推演公式,将经济行为一步步地展现出来,指导实际中的经济行为。这么看来,其与数学、物理等科目,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更不用说“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了。那么,在《魔鬼经济学》里,我们能看到什么不一样的情形呢?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科。”
“动机,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并非天然。”
“统计工具,可以考察出人面对不同的动机做出的反应。”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作弊话题上来。老师会作弊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老师要在试卷上做手脚,是轻而易举且不会被任何人察觉的事。作者调取了芝加哥一所公立学校两个考场的数学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线索一,同一考场内出现的异常答题规律,如不同考卷连续出现雷同的答案等。线索二,同一考生考卷上的异常,如难题全对而答错简单题等。结果如下图所示:
没有通过一个数学公式,完全来自大数据的事实,赤裸裸地将真相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而为了保证考试成绩客观准确的监考职责,在数据面前,分崩瓦解。于是,我们得出并非只有学生会有考试压力的结论。面对学校的考核指标,老师们同样背负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并且与其经济收入息息相关。越是在高额奖励的诱惑下,越容易产生监守自盗的教师作弊行为。结果导致远远偏离了设立奖项者的初衷,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动机->愿望->提高教学质量
结果->事实->监考过程作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谓的魔鬼经济学就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用途广泛的工具,来确定任意因素对其所有结果的影响,从而使读者习惯于用“事实”(而不是“愿望”)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种种。
2 为什么人们习惯用“愿望”来看待世界
房价,又一次成为了2016的焦点。每每房价出现波(feng)动(zhang),总会有经济学家出来解释,房价已经濒临触顶,请大家理性对待。于是,我们抱着存款坐等泡沫破裂,一年又一年……同时,有一个声音站出来,说:
那么,公众是否接受这位智者的劝说呢?我想大部分人到不至于扔鞋,但至少,不爱听其“危言耸听”的论调。
如果在看到2014年的那条判断时,我们没有拒绝任老指出的“事实”。那么到了2016年,也就很可能不会继续守着存款观望了。
动机->愿望->房价回归理性
结果->事实->房价一路飙涨
任老是用“事实”看待世界的智者,而大多人选择了用美好的“愿望”来面对现实。因为愿望往往是不需要经过成熟思考的,是人类祖先能够生存下来的本能反应。而,在经历了慢慢进化之路后,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成熟思考,认清事实”成为了一个成年人改善生存环境的基本要求。《魔鬼经济学》恰恰是将掩盖在美好动机下的现代经济社会展现出来,引领读者逐渐习惯于用事实代替愿望,就此踏上了通往智者的进化之路。
3 通往智者之路
首先我们明确下书中谈到的几个根本价值观:
(1)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
(2)传统观念往往是错误的。
(3)轰动性事件常常起因于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
(4)专家会利用信息资源优势谋取一己私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影响在日益缩减)。
那么如何才能“认清事实,成为智者”呢?
(1)善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越来越扁平,让人们寻找真相的手段日益丰富多样。如果我们在务实求真之路上,忽略了这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恐怕不知要多走多少弯路!就拿当下正如日中天的内容产业来说,做新媒体运营,首要任务就是需要知道公众在关注些什么。于是,各大平台的搜索排行就无异于给出了标准答案。忽略了这些无异于自动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善用数据分析工具。
Hadoop、HPCC、Storm、Apache Drill、RapidMiner等等。也许这些软件对你来说很陌生,那么起码,Excel是用过的吧。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还是可以在其中实现的。
(3)善用统计相关性
这是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是指当两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的时候,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可分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况。下雪天气气温会下降,这是正相关。太阳出来了就不会下雨,这是负相关。比如上文中的,15比22个学生的6道连续答对题目与老师作弊现象就是具有强相关性事件了。
量化下分析,用变量X、Y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表达为:
当相关系数为0时,X和Y两变量无关系。
当X的值增大(减小),Y值增大(减小),两个变量为正相关。
当X的值增大(减小),Y值减小(增大),两个变量为负相关。
按照我们的常识分析,会认为增加物质奖励对提高教学水平会起到正相关作用。而看到上文的分析后,我们发现25000美元的教师奖金(动机)与提高班级成绩(结果)实际上是没有关联的(相关系数为0)。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长期居高不下,在1995年已经呈现出即将无法控制的态势。而后却出人意料的逐年下降,2000年时降至了35年来最低。有人分析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动机a),有人说是《枪支管制法》的普及(动机b),还有说是因为新型治安策略的作用(动机c)。而经过书中大量数据的分析结果,犯罪率下降(结果d)的根本原因是1973年的美国全境堕胎合法化(动机e),其导致了大量未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的问题少年根本没有出生。
我们常识中认为的a、b、c=>d,而经过分析后的结论是e=>d,甚至e=>a、b、c,而a、b、c与d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相关系数为0)。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似是而非的关联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到真正影响结果的e,而不是只是相关结果的a、b、c。
总之,书中的六章内容,让我十足地脑补了高大上的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映射场景。原来,经济学离我们如此之近。而由于书中全都是普通人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景,阅读起来就颇有找不到刹车的节奏,一气呵成,意犹未尽(这套书一共是4本哟)。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