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多受古文影响,喜欢简易,有可删的字一定去除。但是古人风采,绝不仅是文字凝练这样简单。从教十一年,教给学生的多是文言知识的考点,对于古人的写作手法讲解不多。抽取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第一段,讲述一下他的写作技法。
一:文章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段落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三:写作技法
(一):结构严谨。
这个段落,结构极为严谨。韩愈先提出文章的观点:学者必有师;然后说明老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最后写出选择老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层层推进的写法,非常值得学习。
1:提观点:古代学者跟老师学习。
2:做解释:为什么要跟老师学习?
3:明标准: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写作技巧】一个成功的思维导图,可以解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写文章时,如果希望达到结构严谨的效果,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
(二):对比充分。
韩愈的文章中,经常可见对比的写作方法。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对比可以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言警句,都是使用对比的方法。我们来看几个句子,体会一下效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曹操《长歌行》
寒风呼呼地刮着,大街上的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袄,而凡卡呢,穿着一件单薄,有5、6个补丁的破衣裳;裤子呢,只有半条。---契诃夫《凡卡》
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闰土》
(三):咬字手法。
顶针的写法,在民间称为“咬字”,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能加强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造成一种一气贯注、无懈可击的效果。我们的很多作家也喜欢使用这样的手法。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联
四:文章总结
文化是有继承性的,理解了前人的写法,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写作。王勃继承了庾信的《射马赋》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苏轼借用了李白的《把酒向月》,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名扬天下。古文学习,打好基本功有助于我们考出好成绩;理解文章作法,有助于我们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