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豆包AI特邀支持!今日有特困生,让ai老师带我鉴赏!以下是:
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从作者生平、词作背景、词牌解析及词作鉴赏四方面展开,展现宋词的文学魅力与历史内涵。
一、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
- 文学地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开创宋词“豪放派”风格,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 仕途起伏:
- 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初入仕途顺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杭州、密州等地。
-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词即作于贬谪期间(1082年),是其人生转折期的代表作。
- 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又因新旧党争多次被贬,最终病逝于遇赦北归途中。
- 思想特质:融合儒、释、道思想,仕途失意时常以旷达胸襟化解苦闷,作品兼具豪情与哲思。
二、词作背景:被贬黄州的人生顿悟
- 创作时间: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三年,任团练副使(虚职,无实权),生活困窘,精神上却因自然山水与自我反思走向超脱。
- 灵感契机:黄州城外有“赤鼻矶”,传为三国赤壁之战旧址(实为误传,真正古战场在今湖北蒲圻),苏轼常在此游览,借古战场意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对人生的哲思。
三、词牌解析:《念奴娇》的由来与格律
- 词牌渊源:
- 相传唐代天宝年间有歌女名“念奴”,音色清亮,备受玄宗喜爱,此调因咏念奴而得名。
- 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谣》等,因苏轼此词中“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而广为人知。
- 格律特点:
- 双调一百字,上片四十九字,下片五十一字,共十句,四仄韵(韵脚押仄声,如“物”“壁”“雪”等,声调铿锵,适合表现豪放情感)。
- 上片首句“大江东去”为平起仄收,次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对仗句,整体节奏跌宕,适合铺陈壮阔意境。
四、词作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鉴赏分析
1.上片:壮景铺陈,借古兴怀
- 时空交织的壮阔开篇:“大江东去”以长江东流的自然意象,喻指时光如逝水,带走历史英雄,奠定苍茫雄浑的基调。“浪淘尽”三字将自然伟力与历史沧桑融合,暗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景物描写的张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穿”“拍”“卷”等动词,极写赤壁矶的险峻与江涛的汹涌,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壮阔,既写实(黄州赤壁的自然风貌),又象征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
- 江山与豪杰的呼应:“江山如画”承上写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怀古,自然美景与英雄伟业相互映衬,为下片聚焦周瑜做铺垫。
2.下片:英雄对比,人生哲思
- 周瑜形象的理想化塑造:“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托英雄年少得志(周瑜娶小乔时24岁,苏轼写此词时47岁),“羽扇纶巾”(文臣装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破曹的军事成就)形成反差,凸显其从容儒雅又决胜千里的风采,暗含苏轼对自身功业无成的怅惘。
- 自我与历史的对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怀古转向自叹,以“多情”自嘲对历史的痴迷与对现实的不甘,“早生华发”与周瑜的“雄姿英发”形成年龄对比,强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旷达与悲凉的交织收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酒祭江,将个人失意升华至对人生本质的思考——历史英雄终成过眼云烟,自身的荣辱亦如梦境,在悲凉中透出道家“物我两忘”的超脱,是苏轼逆境中自我和解的精神写照。
3.艺术特色
- 豪放风格的典范:突破宋词传统“婉约”题材(多写闺情、离愁),以历史、自然为题材,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意象营造雄浑意境,开创豪放词风。
- 虚实结合的笔法:上片“故垒西边,人道是”点明“赤壁”为传说之地,下片“遥想”开启想象,现实的贬谪处境与虚构的历史场景交织,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 哲理性与抒情性的融合:结尾“人生如梦”非消极厌世,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承认命运无常,却以“酹江月”的旷达姿态与世界和解,体现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
4.总结
这首词既是苏轼借古战场对英雄功业的追慕,也是被贬黄州时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词牌《念奴娇》的铿锵格律与豪放词风完美契合,将自然之壮、历史之悠、人生之思熔于一炉,成为宋词中“以诗为词”的典范,至今仍以其超越时代的哲思与美学魅力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