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教室,让我一时语塞

文/杨晓华

一位校长热情的邀请我去参观他们最新装备的智慧教室。上了楼,穿过一条光线有点幽暗的通道,就看到了那间教室,灯火通明。地板是灰白色的微机房地板,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几张五颜六色的塑料课桌椅,拼成一个个六角形小组学习区域,桌上放着一台台平板电脑。讲台上黑板的位置,除了半块黑板以外,还有一个电子白板。


校长告诉我,这个智慧教室装备了五六十万。在这个教室里上课能够直接连接到云端,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可以比较方便的调用。孩子们写的作业能够上传到老师一端的电脑里,得到批阅以后还能够对得分数据作统计和分析,这有利于老师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本来想问些什么,可是一时又觉得语塞,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我在想,孩子们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门窗紧闭,空气一定是不如普通的教室那样流通的,阳光照不到教室里,靠灯光营造出来的氛围,总是觉得有些怪怪的。大脑和血液得不到新鲜的空气,他们的思维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教室里没有阳光的自然光线,视力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长年在这样所谓高科技的教室里学习,是先进还是反人性?这样的教室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四季的变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会有怦然心动的感动吗?

老师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那些知识跟老师自己还有关系吗?老师自己对知识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还能够传递吗?课堂对于老师而言,不仅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呈现出自己的态度——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时候,有过哪些感动,走过什么样的弯路,有过什么样的麻烦,又是如何遭遇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但是这样的教室似乎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那些或许严谨,逻辑缜密,体系完备,但同时也是冷冰冰的知识点。

这让我想起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她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希望能让他们领略大海的壮观。谁知道这些孩子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看到了辽阔的大海,却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为什么连大海都难以激起儿童心中涌动的激情?

当我们把传授体系化的知识,教会孩子用眼睛看书、看屏幕,用耳朵听讲,用大脑思考和理解知识作为教育的重点的时候——当我们的教育只关注于让精神活动在儿童的眼睛,耳朵与嘴巴之间发生,而不是让它发生在整个脊柱、四肢、张弛的肌肉以及喷涌流淌的血液之中,这样的教育其实已经丢掉了很多更基础,更宏大,更宝贵,更深邃,更本质的东西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