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上看,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进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推进宗教中国化,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宗教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合工作实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宗教中国化的推进需要多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引领。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刻认识到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例如,在社区工作中,可以组织宗教界代表人士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对宗教中国化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另一方面,要注重宗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宗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一些宗教场所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宗教活动,将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和谐”、伊斯兰教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等教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相结合,引导信教群众在宗教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还需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监管,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同时,要依法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宗教中国化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