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章你会很快想到日常生活中偏见的产生。系统一会导致你面对状况时仓促下决定,当结论正确,所犯的错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你这样的决定便是高效的,因为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你在仓促决定时,你面对的是情况不熟,风险又高你又没时间去搜集更多信息时,你就会犯错,这种错误叫直觉性错误。
其实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比如一句话在没有前后语境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会根据自己过往的经历来对句子下定论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选择题都选错的原因。“在没有清晰情境的情况下,系统一会自行建立一个可能的情境。”这种直觉性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瑕疵,但是这种下赌的规则也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事做出的判断是做择时时最重要的因素。
但我希望你一定要意识到这种状况:你做了一个确切的选择,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了。你的脑海中出现的只有一种解释,而且你从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会有歧义。如果你产生这样的自我意识,我认为你的系统二就会启动,验证这是不是正确的事实。因为易变和怀疑是系统二的职责范围。
在你去解释理解一个陈述时,大脑一般会选择相信它,这是因为系统一的自主运作。而联想记忆则是运作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因为一个陈述摆在你面前,你会自动产生联想,比如说“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在这一句子里,你绝对会更偏向于认为山姆不友好,但这其实是没有任何证明的,可能是错误的想法。
文章中再次提到了光环效应,这种效应我简化地说就是爱屋及乌。当你欣赏一个人某种特征,你会喜爱他别的部分,比如说声音和着装。这种也是偏见,并且普遍存在,它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作用。书中举的艾伦和本的例子也是我感触最深的,我才会发现我平时也会有这种偏见。
另一个重大的偏见,也是提醒了我一定要注意的。“眼见即事实”是一种很大的偏见。人们根据现有信息勾勒出故事的连贯性,这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很多时候,我们拼凑出的连贯情节与事实是无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来支持理性活动。但在这样的判断和选择中也会存在很多偏见,作者在书里就例举了几件做出解释,比如说过于自信、框架效应和比率忽略。
在我看来,这篇在提醒我们系统一导致的仓促下决定、眼见为实从大部分概念来说是高效而正确的,但也要防止这样做带来的偏见。
(D19 《思考,快与慢》第7章感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