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设计产品的时候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来回答,应该是“场景”,Scene。


何为场景

场景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客观背景(产品角度),也就是用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种情况或者状态下使用这个产品。

例如,用户在使用阅读类APP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有在上班的地铁上阅读,也有可能在睡觉之前关灯后阅读。

也就是说类似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把话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个语境就是场景。那么为什么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呢?如果不考虑行不行呢?


场景的意义

答案很显然,我们设计产品必须要考虑使用场景。如果不考虑使用场景,那么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是没有温度的“人工智障”了(此处省略反人类设计视频)。

因为作为一个产品的设计者,设计思路一定是有依据的,有依据的是要合乎情理的,而这个“情理”就来源于场景。

举个栗子说明下,宇宙第一APP微信,在“新消息提醒”里面,有个功能叫“通知显示详情”的开关。

这个功能是:如果你把它关闭了,那么你的微信在收到消息之后的push里不会显示消息的具体内容,所有新消息一律变为"你收到了一条消息"。

那么这么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用户隐私的需求,试想下什么场景下会对隐私有较高的需求?

与合作伙伴交流,不希望被第三方看到商业敏感信息;

与小姐姐勾搭甚欢,不想被哥们看到肉麻与露骨的对话。


所以,将产品的设计理念溶于用户的使用场景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会有温度,有“人性化”。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产品需要对场景进行着重的分析了,毕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上升点高度

场景的作用在于给我们提供对产品认识的一种途径,这种方式能让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刻的认识产品(当然也包含用户画像等),那么,场景仅仅只是局限于产品这一层面么?

然而并不是,我们大可把场景上升到更高的商业发展的高度。通过分析场景,找到一个行业的细分领域甚至是商业模式。

例如,在阿里+京东两座电商重压之下的寺库,专注电商领域的奢侈品这个细分领域。通过准确把握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他们的消费场景发生了改变,他们看不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奢侈品电销平台,他们担心购买到的奢侈品是假货等等。寺库充分把握住了这个场景的需求,专注奢侈品的电商。从淘宝+京东面前杀出一条血路。

另外,场景的不同进而影响推广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的转变等。

继续以寺库为例,由于销售的产品以奢侈品为主,所以用户的线下体验变得至关重要。寺库大力推广线下的体验店,但注意到一线城市奢侈品市场逐渐饱和,供给过剩;反观低线级城市,奢侈品的供给远未满足当地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所以寺库精选在二线城市开线下体验店。这种推广渠道、营销策略的转变都是以用户的消费场景为根据的。


再把时间维度拉伸下

场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场景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场景是连续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那么这种场景连续的变化也就使得服务应该是“一条龙”式的,或者说构建了一个生态链。

说一个我用的比较多的keep,健身运动类的APP。它就能够很好的整合用户一连串的运动场景。

就拿健身来说,因为健身这件事是要讲科学的,因为如果你健身不适当,反而会很容易受伤,适得其反。所以,用户在健身的时候最需要一些健身的科学指导。当你按照科学指导做完一套健身训练之后,它会自动记录你的健身数据,一方面用户可以查看、统计,另一方面还能分享朋友圈。当然,做某些运动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健身器材,没关系keep早就把这个想好了,你不用再上淘宝,直接keep里面就能购买。

我们把这几个场景串联下,运动中给你科学的健身指导,运动完了记录运动数据并分享(社交),需要健身器材直接购买。


最后回过头来,重新定义下场景

我们不妨先把场景这个词汇删除掉,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用户存在哪些痛点,这些痛点可的产生是基于“用户 连续的 客观现实背景”,可能是缺失,可能是已存在需要改变,而这个才是我们最关注的。

之后,我们才可以基于这个可以分析改造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的推广营销渠道等等,所以场景是个自带初始值的因变量。

At last,“解决好问题的是硕士,提出好问题的是博士”,我们分析场景的目的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更好的提出问题,了解问题本身。毕竟认识是走在实践之前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